顾颉刚(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17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学术思想 (一)、疑古之风 中国传统的古史系统,在前汉时代已经大致确立,为:盘古开天,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只是其前段的系统并不十分稳定。 疑古之风中国自古即有,1904年之后,西洋“中国民族西来说”“中国古文明西源论”等观念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思考中国人种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1895年,法国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沙畹所译的《史记》第一卷出版,其序论中曾指出尧舜禹等模范人王的传说,大都属于后人所伪造的。其后,夏德(F.Hirth)在所著《中国古代史》(1908年出版)中,对于尧舜等的传说亦致怀疑。当时深受西方近代史学家影响的东洋史学强调史料的严格考辨,1909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尧舜禹抹杀论”,宣称尧、舜、禹是春秋战国以后创造出来的,震惊日本汉学界。在此背景下,1918年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则开启了国内疑古派先声。胡适在这本书里对没有可靠材料证实的远古时代采取了质疑的态度,直接从老子、孔子讲起,第一次把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而不是作为一个圣人来研究。胡适大力倡导用欧洲、日本汉学方法整理国故,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截断众流”,直接以诸子百家开篇,开启一代疑古之风。他的古史观是:“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的轨道以后,然后用地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五四运动开始,疑古风潮大兴,传统的古史系统遭到破坏,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顾颉刚。顾颉刚创立古史辨则深受胡适等新文化运动者的影响,他说: 要是不遇见孟真和适之先生,不逢到《新青年》的思想革命的鼓吹,我的胸中积着的许多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不敢大胆宣布……总括一句,若是我不到北京大学来,或是孑民先生等不为学术界开风气,我的脑髓中虽已播下了辨论古史的种子,但这册书是决不会有的。(选自《古史辨》第一册之《自序》) (二)、“层累造成说” 1923年,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刊《古史辨》第一册)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简称“层累造成说”,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大禹是条虫” 1923年,顾颉刚引《说文》中的“禹,虫也,从禸,象形”及“禸,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以此例为引,可略窥先生之疑古精神。 顾先生认为传统古史有三个特点: 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为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为一个孝子的模范。 第三,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如我们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可以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 而推翻信史必须具备四项标准: (1)、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2)、打破地域一统的观念 (3)、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4)、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在1926年的《自序》里,先生又提出自己“上古史靠不住的观念”,其来源有四:第一是自刘知几至崔述的辨伪传统,第二是康有为为代表的清代今文经学,第三是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第四是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的暗示。 顾颉刚先生成长于晚清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最早接触到的时代思想便是戊戌维新思潮。五四以降引进的西方近代科学的怀疑论观点,对于顾颉刚的早年学术活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催生了一个以顾先生为代表的批判性的古史辨派。 顾颉刚先生是历代疑古辨伪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反对崇拜带有深厚儒家色彩的历史传统,也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实用主义。 我们何以感到一班圣君贤相竟会好到这般地步?只为现在承认的古史,在它凝结的时候恰是德化观念最有力的当儿。我们若把这凝结的一层打破,下面的样子就决不是如此的了。(选自《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自顾氏一开疑古之风,后世学者蜂起跟随,疑古学者大致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和释古派。虽然疑古辨伪一派从一开始就受到维护中国史学正统人士的批评,顾颉刚先生本身采用的某些方法和结论也值得商榷,但是无庸置疑,他的理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任何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的人都无法回避和否认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