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元明茶具|元明茶具的发展|元明茶具的发展历史(2)

为"炒青",饮茶方法从煮饮变为泡饮,为宜兴紫砂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茶具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在多样化方面不断增强其艺术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品茶的过程中,欣赏各式的茶具就成为一项自然衍生的程序,一种愉悦的审美过程。
    茶具和饮茶方式关系最为密切。唐代用的是茶饼,饮用前要炙烤、碾粉、过筛。煎煮的时候,有的还加有姜、葱、盐等佐料,煎成以后的浓度因各人的口味不同,备有一种壶形的注水器,用作浓度不同的冲淡。这种在晋代就有的器皿,因为壶嘴上塑有公鸡的鸡冠,称为"鸡头流子"。把壶嘴称流子,今天的制壶艺人还是这样称呼。在唐代,改称为"注子"。关于注子是酒具还是茶具,考古学家们一直有争议。直到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坍塌,于1987年4月3日发掘了塔基下的唐代地宫,发现了前所未见的一大批宫廷用茶具,其中就有沉睡了1100多年的注子,说明注子既可以用于斟茶,也可用于斟酒。
    刚煎煮的茶汤很热,为了使用方便,又出现了一种可托茶碗的托盘。这种托盘能载不少杯樽,故古人取其名为"舟",近代人叫它"茶船子"。这种茶托和清代普遍使用的盛茶盅的茶盏托又是不同的。
    茶盏、茶盏盖和茶托三位一体。四川人就特别喜欢喝盖碗茶。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积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用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从茶盅溢出的水打湿衣服,特别在礼节上,端起上有茶盏的茶托送至客人面前,具有一种"端茶敬客"的礼仪;四是保温性好。
    从汉至唐宋,随着制茶和饮茶风习的发展,从茶饼碾碎煎煮加佐料到不加佐料,及至元末改用了散煎煮,明代则直接用开水泡饮,茶具也随之从庞杂而变为精简了,从而出现茶盏、茶杯、茶壶这些专为品茶而用的器皿逐渐定型了。嗣后,人们从茶具的质量和性能上也开始进一步予以专门研究。这和许多学科一样,分类愈细,钻研愈深。
    在唐代中期到明代中期的800多年间,随着制茶、饮茶的变化,茶具的变化也有民间与宫廷之间的差异。陆羽作为一个平民,他虽然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的论著《茶经》,可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的限制,他所论述的茶之具、茶之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唐代是中华民族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朝代,"王公上下无不饮茶"的风气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安定作基础的。
    安史之乱中,陆羽流寓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尤其在湖州定居达26年,所写的茶之源,茶之事,不免都以江浙一带的为主。他在唐大历五年(770)推荐湖州长兴的"顾渚茶"为贡茶,在此之前的广德年间(763),他把 宜兴的"阳羡茶"推为贡茶。当时全国列为贡茶有17种,分布在今鄂、川、陕、苏、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