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老壶新泡──「茶乡」原来在蓬莱(2)

断发出声响,茶船与壶杯一起泡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加热,也「顺便洗喝过的杯子」。
    这样的喝法不仅器皿不讲究,也不大卫生,过去中华商场闽南式老人茶馆、寺庙庙埕边、大树下老人聚集之处也有类似泡法,一路沿袭下来,现今在中南部乡下、台北桥下人力市场边亦还碰得到,这也是「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的由来。
    平民化的「工夫茶」被称为「老人茶」,富绅喝的则有另一种称呼叫「懒神茶」。在南投茶山长大,三代种茶的陈焕堂指出,过去老一辈台湾人称「工夫茶」为「懒神茶」,也就是带着嘲讽味道地认为,这种喝法有爱秀、「展风神」(显示自己时髦)的意味,足见过去「工夫茶」不是普罗百姓的一般嗜好。似乎只有曾经为儿为女付出心力,如今「功成身退」、「有闲」的老人,或是有钱有闲的富绅阶级能够享用这等「工夫」(闽南语有「泡得仔细」之意)好茶。
    而从台湾有种茶行业的清末到经济起飞以前,一般庶民家庭喝什么茶?「拣几根茶梗丢到茶壶去,便烧成一大桶茶水,」陈焕堂这样形容。看来,喝茶为了「解渴」、「时髦」做秀,或作为一种闲适生活的享受,喝茶的不同功能,似已有种种区分。
    茶不在「茶」,意在闲适
    台湾光复后,中国旋即内战,两百万军民自大陆来台,喝茶的方式也加入了多元色彩。当时,在中华商场内,与「闽式老人茶馆」互相对照的另一支是「外省老兵茶馆」,习称「清茶室」。熟知茶馆发展历程的解致璋指出,闽南茶馆喝的是乌龙及铁观音茶类,以小壶泡为主。清茶室则以清茶及龙井为主,泡法不以红泥小壶,而以玻璃杯等大杯泡,有点类似早期台铁观光号列车服务员以滚烫热水冲茶的情景。
    为何不同省籍的老人会有不同的喝茶方式?解致璋表示,这样的区别其实也很好解释: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产茶种各异,喝茶的习惯,包括随之所用的器皿也就不同了。「江南盛产发酵较轻的龙井类茶,用玻璃杯泡最合宜,乌龙茶发酵成分稍高,用可通气的红泥罐最能入味,」她解释。
    当时,与这些老人茶馆共存的一些喝茶空间,还有林立在公园内大树边或庙口前的茶摊,那也是尚未进入工业社会之前台湾常有的闲适气氛。解致璋记得,过去阳明山温泉澡堂附近就有一摊,一杯茶附一只竹躺椅出租,当时在大学念书的她常常手抱一本书到那儿,一消磨就是一下午,而大树下清风徐来,鸟叫蝉鸣,老人、娃娃车小孩,一家同乐的悠然气氛如今仍深印在她脑海。
    喝茶,与闲适自在的气氛似乎总难分开,但是在一些茶界人士眼中,类似老人茶馆或树下茶摊那样「喝茶」意不在茶,意在「下棋」、「会会老友」,或是「消磨时光」等的喝茶方式,都不算真正的喝茶。台湾民间真正进入讲究「喝茶」:从茶叶到茶道具、喝茶环境等的重视,是要到「一九七○年代中期,台湾茶由外销转内销,政府大量鼓励种茶成为一种『精致农业』以后,」对台湾茶叶发展历程十分清楚的茶商詹勋华说。
    「台湾乌龙茶」一炮而红
    历史发展有时很吊诡,如果依照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的看法,中国茶业的发展经历了唐宋明等几个颠峰,约在清代末叶的一八九○年代,因为战乱及革命,制茶工艺及饮茶艺术开始走向没落,但是翻开台茶发展史,就在中国内陆茶文化走向衰颓之际,一水之隔的台湾却因为历史的因缘,在茶叶工艺及饮茶艺术上承续晚明至清的「茶文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