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南拳的起源与发展


    “南拳”作为武术词语,最早出现于明代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明武将郑若曾所著的《江南经略》拳法论述一节,曾记载有南拳流派,可见南拳的出现至少是在四百多年以前。
    
    关于南拳的起源流传着一个传说。据传:福建有一座少林寺,是嵩山少林的分支,被称为“南少林寺”。康熙年间,西鲁国前来侵犯,无人可以抵挡,福建少林寺僧人出征,结果大破西鲁国凯旋而归。没过多久,清王朝竟然派兵围剿福建少林寺,最终少林寺被焚毁,寺中仅有五个僧人幸免于难。这五位僧人四处寻访英雄豪杰,创立了天地会,立誓“反清复明”。福建、广东、湖北一带的南拳都由这五位僧人传出,因此他们被尊为南拳“五祖”。
    这段传说看起来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并没有历史依据。清代康熙年间根本没有所谓的西鲁国,就更不可能有西鲁国来犯的事情,当然也不会有南少林寺僧人为国出征的壮举。那么,这座福建南少林寺是否真正存在过?有很多人为此作出了推测:有人认为这座少林寺在福建莆田,有人认为在福建泉州,甚至有人说在广东连平。
    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历史和考古专家发掘研究,确认福建确实存在有南少林寺,其中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影响较大。创寺最早的是莆田南少林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这座千年古刹由当时南宗少林高僧至善禅师所主持,曾一度出现过“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的盛况。
    除莆田少林寺外,还有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至于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二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虽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却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创建时间,而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推断: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宋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少林寺是南拳的发祥地,南少林的僧人将嵩山少林的功夫糅合进南方拳术的特点,创建了蜚声海内外的南少林拳。
    南拳拳系的形成与北方民间武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记载:中国境内曾出现过三次由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两晋之际有一部分北方人辗转迁移到福建,被称为“福老”;唐末僖宗时期,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五千人及大批眷属南迁至泉州、福州;在两宋时期,南迁军民超过百万。这三次移民都是从河南出发,他们定居在南方的同时,也把比较成熟的北方武功带到了福建、广东一带。
    很多北方武学大师也对南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参加平倭战争的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他的武功属于嵩山少林一系。他在训练戚家军时,所有的拳械套路都由他亲自编写,剔除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戚家军转战浙闽粤三省,百战百胜,也将这种带有明显北方特色的武功传入了闽粤一带。
    福建地区的地方武功也直接促进了南拳的起源。福建民风强悍,特别是闽南一带,人们素以悍勇好斗著称,这一地区的武功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崭露头角。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是福建晋江(今泉州市)人,少年时便学兵法、习骑射,还是罕见的剑术高手。他又精于棍法,曾广教士卒,当时泉州一带的棍法几乎全是俞大猷所传,这些地方武功对于南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所述可看出,南拳在明代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要南拳门派的拳谱记载:到了清初,南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化的南拳。
    新中国成立后,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0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历年全国性武术表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目。1997年,据《中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
    千百年来,“南拳北腿”在我国已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武术流派,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国外,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南拳爱好者越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南少林武功已远播五洲,名扬四海。
    (本文转载自《中国世界武术文化》,作者华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