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鹰爪拳生产与系谱


    鹰爪拳是发源于河北雄县闻名全国的著名拳种。鹰爪拳又称岳氏散手、岳氏连拳、鹰爪翻子拳,并非是象形拳。它是在翻子拳后八个闪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少林拳术、岳式散手擒拿技法和鹰爪功夫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一个有“鹰爪”手法特点的新拳种。该门派早年由陈子正创立。但逝者已逝,今人对鹰爪拳的源流知之者甚少,经笔者走访、后人口述及其提供的资料可知,鹰爪拳大致经历了如下的生产转型。
    
    一、岳氏鹰手拳
    明代末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石纪效新书拳经摘要》中就记有“古今拳家,宋太宗有三十二式长拳……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皆今之有名者”。上述寥寥数语,说明当时武术拳种的兴盛,其中,鹰爪拳术已在当时盛行于民间。到元明二代就不知传于何人了。据陈子正先生讲,此拳术源于沥泉僧,后沥泉僧将它传授给岳飞,所以世人都以岳氏鹰手拳相称。
    鹰爪拳的可考历史可追溯至清末同治年间的武术宗师刘士俊。刘士俊为保定雄县孤庄头人,天生体健嗜武,习武不辍,年方二十,已具备一定心得。为当地拳师尹万全之入室弟子。刘士俊后以贩烟为生计,置担休息时一练身手,被云游到此的道济和尚看见,观后对士俊讲:“你虽练的不错,但却难以克敌制胜!”士俊年轻气盛要与和尚较量。和尚不动,待士俊向其进攻,刚接触其身体,自己已被摔出一丈以外。刘士俊心悦诚服拜道济和尚为师,请为弟子,得和尚岳氏散手真传。
    后刘士俊又遇师伯法成,在朗洼窝庙内,法成僧人授士俊以散手和杨氏八母梨花枪法,从此刘士俊技艺日臻成熟。艺成后刘士俊赴京设场教徒,任正白旗武术教官和皇帝护卫营武术教官,并收徐六、纪德、纪绪、善庆、曹光建等为弟子。刘士俊除精“岳氏散手”外并擅长枪。
    鹰爪门功夫得刘士俊真传者有刘成有先生,刘成有初学雄县飞腿杨景山,后又师从刘德全、刘士俊,董宪周诸先生,得少林武学真传,尤精岳氏连拳和八翻散手。
    董宪周为刘成有舅父,擅长翻子拳,教成有翻子武功。刘士俊从北京还乡,又把平生心得全部传给刘成有,并对他寄予厚望。后刘成有经过刻苦学习,成为刘士俊“岳氏鹰手”的主要继承者。
    二、鹰爪翻子拳
    陈子正是刘成有的外甥,自幼跟刘成有学习“岳氏鹰手拳”和翻子拳。除精于岳氏鹰手及翻子拳外,还练就铁裆、铁拳等八种硬功和“仙人床”四种绝技。陈子正学艺后期编创了以鹰爪翻子的“翻转”为基础,将“岳式散手”擒拿技艺和“鹰爪手法”的精华融为一体的武艺,其师刘成有积极支持。
    1914年,陈子正在河北保定师范学校表演翻子拳震动全城。次年被晋绥军副司令请至北京模范军团任武术教官。1916年陈子正应聘在齐齐哈尔学校任教期间,开始了整编的思考。当时传有名徒郭述唐、孙成文、杨炳文等。1917年南游经北京,被陆军部委以陆军训练总监、武术训练所总教官之职。1918年应邀赴上海表演鹰爪拳。1919年应聘到上海精武会任教,先授翻子拳,后发现学生喜欢技击突出和形象优美的拳术,陈即以翻子拳上下翻转的拳术和四个硬趟子“五拦拳”、“独莽出岸”、“五肘四持”,“搏撕”为基础,吸收“岳氏鹰手”的一些技法编成鹰爪十路行拳,在精武会开办“鹰爪翻子班”。十个套路的行拳经陈国庆又补充二路,发展为十二路鹰爪行拳。陈子正后又整编出五十路“鹰爪连拳”,但在精武会没教完,于九一八事变后愤日军侵华而辞职返乡。
    陈在家乡患病至1933年病故前继续对“鹰爪连拳”反复修正补完,并新编了二十余路连拳传予陈国庆。陈子正的弟子李宝英、刘法孟等与弟子在广东、广西、湖北,香港、东南亚传授此艺多年。有的一生寄居外省传艺,所以鹰爪翻子拳在我国东北、南方、香港、新加坡流行较广。
    此拳手型以鹰爪手为主,兼有拳、掌。方法手法有抓、打、掐、拿、翻、崩、勾、搂。要求出手崩打,回手抓拿,搏斗中抓拿对方手腕,肌腱间隙,骨连接间隙以及对方穴位要害。拳谚称为“沾衣号脉、分筋错骨、点穴闭气”。
    三、定名阶段
    陈国庆(1896~1986),字凯元,河北省雄县人,自幼酷爱武术,并跟堂叔父陈子正习武。1921年,陈国庆二十五岁,便追随陈子正赴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主教翻子拳及鹰爪拳术。1937年,陈国庆回雄县探家,当时家乡已被日军占领,再想回汉口已经很困难了,便在家中授徒。解放后,国庆已年逾五十,“他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为宗旨,想为家乡人民献一份力.便在村里组织了“精武体育会”,老少都可习武,以图强身健体。每逢节日“精武会”为乡亲们表演,也常到各村及县城演练,深受大家的欢迎。
    鹰爪翻子拳论不仅丰富,而且实用性很强,有沉静论、自然论、内功论、交手论等等,拳论多数收录于第三代传人陈正跃(耀)的《鹰爪拳》著作中,其中沉静论云:
    拳术门类虽繁,欲精其术,皆要以沉静为主。能沉静则外欲不扰其心,聚精会神,穷其蕴,探其奥,久之虽不觉而却得心应手矣。
    大凡拳术名家,多出于僧道。夫僧道究有何长?其能致精极妙,无非寡私欲,能沉静耳。沉则气不污嚣,静则心不燥妄,心气合一,则手眼身法步,心神意会,乃能联成一致。吾辈青年,尚能练拳而入以沉静,又岂让僧道独步哉!
    况拳术手法,习之愈高明者,其变化必愈神速,习之愈轻浮者,愈难得其神髓。拳术家有言曰:“练武本粗事,然非精细者不能极其粗,练拳主动,然非沉静者不能用其功”。诚哉,其经验之谈也。
    予常见世之练拳者,工夫极大,终无神化之技,彼嚣然自以为功力俱到,而不知灵矫之终无所得也。拳术之有形者,可以口传,可由工夫而得,无形者,非第口不能谈,即脑筋亦难揣想,若非苦心研究,详加推敲,涤虑洗心,沉寂觉悟,断难索其奥妙也。故练拳第一要义,即为沉静。
    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展全国武术整理挖掘活动。1982年由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天津体育学院专家,及河北省武协主席南朴、河北大学教授武淑青组成的保定北调研组来到雄县,并与门派后人陈国庆、刘书云、姚建华、陈国英等就有关鹰爪翻子拳的定位问题交换了意见。后经充分研究讨论,把翻子门鹰爪派正式命名为鹰爪翻子拳。
    (本文转载自《燕赵武术文化的系谱与生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