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武术 >

形意拳的风格特点


    形意拳,又叫“心意拳”、“行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有人认为,因这种拳较多动作模仿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十二种动物的动作形态,表现了这些动物的特长,如虎的勇猛,猴的灵敏等,取其形,练其意,故名形意拳;也有人认为由于这种拳术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形秘内意高度统一,所以称为“形意拳”。
    
    关于形意拳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但无确凿资料。据多数人考证,认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龙凤(有的记载为“姬龙”、“姬凤”,也有作“姬隆丰”、“姬隆凤”)所创,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形意拳自清乾隆以后,在山西、河南、河北广为流传,并形成多种流派。
    形意拳的内容,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及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而编制成拳术套路,手法以起钻、落翻为主,步法以进、退、闪、转为主。五行、十二形都可以重复只练一种动作,也可以把所有动作连接起来练。五行合起来练,叫进退连环掌。十二形合起来,叫杂式锤。由于组合形式不同,又有十大形、四把法、八式、十二连锤、八字功、熊出洞、龙虎斗等多种单练拳法。对练有五行生克、九套环、安身炮、五花炮、绞山炮、八连锤、三手炮等。器械有“凤翅锐”、“三才剑”、“连环刀”、“连环剑”、“连环棍”、“连环枪”等。
    形意拳的锻炼要领,讲究“六合”、“三节”、“八要”、“七顺”。
    “六合”分内外三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为胯、膝、足三节。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八要”是顶(头要上顶,掌要前顶,舌尖上顶)、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齿要扣)、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这样可保证身体各部分的正确舒展。击法上讲究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七顺”是肩催肘,而肘不逆肩;肘催手,而手不逆肘;手摧指,而指不逆手;腰摧胯,而胯不逆腰;胯催膝,而膝不逆胯;膝催足,而足不逆膝;首摧身,而身不逆首。
    还有“六方之妙”即“天项原
    则”,要求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
    形意拳的锻炼步骤一般分两步功夫;第一步功夫是“筑其基,壮其体,使骨体坚如铁石,为技术提高打下良好基础,这称为“明劲功夫”。第二步要求周身完整,刚柔相济,精神贯注,形神合一,以意导气,以气发力,这叫“暗劲和化劲功夫”。
    形意拳的特点是:
    (1)简洁朴实。形意拳的基本动作方法简单。节奏分明,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伸一屈,一上一下,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2)严谨紧凑。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四肢躯干配合严谨,出拳时两肘护肋,两手护心。肘部不可向外张开。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配合,周身上下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3)完整协调。外形要求头、躯干和四肢动作和谐统一,内部要求意、气和力协调配合。处处贯串,上下整齐,充分表现出全身各部动作的协调一致。无论是伸缩、纵横、起落、旋转都充分体现出内外相合、动静自如、完整无懈盼特点。
    (4)快速沉稳。形意拳动作既要求快速,又要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要“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胸实腹宽,沉肩坠肘,做到上体宽舒,下肢稳定。
    经常练习形意拳,有助于发展人体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对培养沉着、果断、机智等优良品质也都有一定作用。
    (本文转载自《武术一百问》,作者张幼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