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其它建筑 >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伫立于岳阳市西门城墙之上,其盔顶结构甚是世间罕见,全楼以纯木建造,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四周围绕廊、枋、椽、檩相互榫合,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设计之精妙、技艺之高超,又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公元二二零年左右,东吴大将军鲁肃建阅军楼于江南之地。南朝宋元嘉三年,大诗人颜延之途径巴陵,作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在诗中首次提及“岳阳”一名。唐朝时,巴陵城易名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更名为岳阳楼,随即便也有了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
    
    到了北宋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官至岳州,次年重新修筑岳阳楼,并邀好友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的岳阳楼作《岳阳楼记》,可惜好景不长,三十余年后的元丰元年,岳阳楼倾塌于火灾,次年春再次重修。此后历经数朝,岳阳楼反反复复几次受到火灾、水灾、战乱、雷击的侵扰,或是受损、或是几近全毁,一次又一次的重修让岳阳楼的外貌与最初阅军楼的模样早已大相径庭。
    中华民国年间,岳阳被湘军攻占,导致岳阳楼的窗梁栋柱几乎尽数被毁,一直到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才得到政府拨款得以重新修葺,此后又多番修葺,岳阳楼重新恢弘起来。
    作为一栋历史久远的楼阁,岳阳楼在历史的岁月中几经变改,甚至在光绪年间楼址被东移六丈,这样不断的反复遭到破坏、修改,岳阳楼仿佛是一个端坐在江南一隅的老者,平静安宁地看着时代的前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