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致病外因——环境


    外环境学是修真学和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人体内环境是受自然外环境所制约和调控的,人体内环境对外环境具有自我调节适应性。但是外环境明显剧烈的变化,或者长期处于非正常状态,超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承受适应能力时,就会产生疾病。
    
    (一)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是外环境中的一个大的概念,不同的地域,地球所释放的“地气”也各有不同的品质。由于自然条件和地气的不同,构成生活饮食居住条件的各种差异性,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就不相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如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内,则外邪虽然不易侵犯,但是食物中的幽精七魄过盛,而多发内伤病。东南地区大都是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微量元素,就会产生地方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内陆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二)生活工作居住环境:如工业废气、物理、化工、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生活居住关系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通过空气、饮水、食物,或直接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环境,高电压电磁区域,有害物理辐射环境,化学有毒物质的环境,都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者慢性以及积蓄性病理改变。
    (三)自然气候因素:春天气候多风,风能破人体的卫气。因而常发生风温病证;夏天,人体卫气易散。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人体卫气收敛,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寒易穿透人体卫气,则易外感寒邪为病。
    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百口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四)意外创伤:外伤是一类物理性化学性损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
    枪弹、金刃、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等外伤,可引起皮肤肌肉瘀血肿痛、出血,或筋伤骨折、脱臼。重则损伤内臟,或出血过多,可导致昏迷、抽搐、亡阳虚脱等严重病变。
    烧烫伤,多由高温物品、沸水,或滚热的油,或火等烧烫等引起。轻者损伤肌肤,在受伤部位红、肿、热、痛,皮肤干燥,或起水泡,灼痛;重度烧烫伤,可损伤肌肉筋骨,使痛觉消失,创面如皮革样,或蜡白、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创面过大,除有局部症状外,常因剧烈疼痛,火毒内攻,体液蒸发或渗出,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燥、尿少等,甚至死亡。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是我国北方冬季常见病。温度低,卫气凝滞而被穿透,受冻时间越长,深入机体的则越多,冻伤程度也就越重。全身性冻伤,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过盛,阳气受损,失去温煦和推动血行作用,则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如不救治,易致死亡。局部冻伤,与卫气不足密切相关,气足不畏寒。元气充沛者,抗寒力明显高于常人,内修者罕见生冻疮患者。局部冻伤,多发生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颊部位。发病初起,受冻部位因寒主收引,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局部皮肤苍白、冷麻,继由肿胀青紫,痒痛灼热;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等,溃破后常易感染。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说:“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即冻,赤疼肿,便成冻疮。”
    虫兽伤,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或蝎、蜂螫伤等等。轻则局部损伤,出现肿痛、出血等;重则损伤内臟,或出血过多而死亡。毒蛇咬伤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常导致中毒死亡。疯狗咬伤,初起仅见局部疼痛、出血,伤口愈合后,经一段潜伏期,然后可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恐水,恐风等症。
    (本文转载自《道医学》,作者熊春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