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第三章 物元生理学(5)


    二、经络的整体性和功能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是一个完整的隐态物元有机整体,经络系统由点(穴位)、线(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面(根、结气街、四海)、体(全部经络组织),四大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生理功能。
    《灵枢?海论》中指出人身有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名血海。我们祖先中上乘的慧观者,从内观和外观(透视)中发现,十二经脉像大地上的江河,这些江河中的流体(气),都汇合于相应区域内集聚,这些区域有如大地之海,因而借象喻之。海,在几何学上就是一个面的概念,在人体局部则是立体概念。髓海位于头部,按照现代名词解析,就是指颅脑腔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即指胸腔为气海。水谷之海位于?腹部的腹腔中,血海则位于下腹部的腹腔中。这四部分的四种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渗灌交换,相互联系功能。传统修真学中,就非常重视这四大区域的修证,所谓“四海扬波,三田窜动”,即是指颅脑腔、胸腔、腹腔,三腔共振,气光连贯如一的整体性、立体性修持。
    
    四海主持人体全身隐、显质元(源)性物质和功能,气血、津液、营卫等,其中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的基础;气富集于胸腔,贯心肺而行呼吸,这种气有一专用名,称为宗气,传统上称膻中为气海,并非一个穴位点;冲脉起于肾下、胞中,此是原气生发之地,动而上下行,渗灌隐显质性?质气血于全身,因而也将此称为五臟六腑之海和十二经之海,又称为血海;气血津液的精华能够补益脑髓而濡空窍,髓者以脑为主,因而称脑为髓海。
    传统中医学中的三焦气化论,与四海概念异曲同工。《难经》说:“脐下,肾间动气”是十二经之根本,是为原气。三焦学说将胸部名为上焦,称气海,为宗气所聚,宗气“上者走于息道(呼吸道),下者注于气街”,推动气血的运行。上腹部为中焦,称水谷海,产生水谷之气(谷气),化为营气和卫气,营气流溢脉中,卫气散布脉外,行于周身。下腹部为下焦,称为血海和十二经之海,是原气所在之地,肾间动?生发之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这也就是说原气是通过三焦而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原气也是其它气的生发之源、之本。
    人体中下焦的原气,中焦的水谷之气(营气、卫气),上焦的宗气,髓海(脑海)中的神气,共同构成人体的真气,也称为正气。《灵枢?剌节真邪》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以充身者也。”真气行于经络则称之为“经气”或者“脉气”,各经的穴位就是“脉气所发”,又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的特殊部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体中有质无形的隐态质元物质正气(真气),根据隐态物元(源)生理结构四海而分为四大类,产生于下腹腔(下焦)中者称原气,产生于颅脑海中者称神气,产生于胸腔(上焦)中者称为宗气,产生于上腹腔(中焦)中者称水谷气。水谷气是后天饮食所得,这包括食物本身所携带的地气,以及通过消化吸收转换,而产生、形成的营气和卫气。四大类气既各有其源,又合而为一成为人体内整体性的正气(真气),这一隐态质元物质与显态质源物质的体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的质元(源)物质整体。
    人体隐态质元物质的气,渗灌于四海,流注于全身。人体经络系统不仅形成“海”,而且在经与经循行交汇中,还自然构成气街。经络的分布径路在人体中自然形成“四街”,《灵枢?动输》中说:“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中说:“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街的概念,是区域性、局部性经脉和气的交汇状集约,街由经络分布的密度、交叉性(包括立体交叉)和气的区域聚积状和交叉流动量的集中性所自然形成,这种命名同样是祖先内观和慧观得出的结论。街的概念,在修真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灵动中常会发现,在“街区”局部的灵动就较多(包括拍打),时间较长,动作较复杂,这一现象常是由于在“街”性区域,经呈平面性相对集中,经与脉呈立体性集中,似城市的立交桥,因而调节就较为复杂,不要误认为是病灶区而产生心理负担。在运用修真法技进行他治时,如果明白“街”域各经脉的生理特点,因而进行抓、排、提、调、补等手法,病气易抓拉出体,由于这种区域常是正气或者病气的富集之地,正气易于经与经之间、经与脉之间互相补不足而泻有余,则治疗常能事半功倍,可作为对症治疗的简捷辅助方法。
    关于经络的功能,《灵枢?经脉》中曾提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防治疾病三大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经络系?在生理方面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灵枢?本藏》中在论经络的作用时指出:“行气血而营阴阳”。证明了健康的人体,有赖于经络系统正常功能的充分发挥。
    (转载自当当网书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