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从龙门阵中“摆”出的“中道”哲学


    文/凝玄子
    
    都江堰景区半山风景(图片右方为“玉垒关”)/凝玄子 摄
    
    《中国国家地理》在都江堰玉垒关/凝玄子 摄
    在著名的人文景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有三处景点可一览这大美山水之地:一为地面上的“鱼嘴”,二为山顶的“玉垒阁”,第三处,则是居于半山腰的“玉垒关”。
    《中国国家地理》评出的“四川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之都江堰部分,既不在其景区顶部,也不在底部,却是在中间位置的玉垒关。而这里,也碰巧是我国书画艺术界一代宗师一一董寿平先生 “平生与奇丽大自然融合最长久的地方”(见《董寿平艺术人生》)。
    对于这份艺术视角上的吻合,我一直未有机会得到答案,却在某一天看望师父(道教发源地鹤 鸣山住持杨明江)的时候,意外听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因由。
    师父的龙门阵
    我的师父(全真龙门派髙道,道教发源地鹤鸣山道观住持杨明江)擅长摆龙门阵,用平实而生活化的语言轻松并巧妙地传递道教那些深奥的教理教义,所以每次我都满载而归。而在这次的龙门阵中,师父提到了“守中”的重要性。
    师父讲了一份比喻:“一棵树,待在最上面,一不留神就容易摔下来,待在最下面,又会被遮住阳光。所以,中间位置,才是最合适的。”随后,师父又讲起了“中”字的形义:“‘中’字,是一个‘口’字用一根线上下连通,上下都要通才可以哦。比如一个人,如果上面不通,就容易得脑血栓;下面不通,则容易半身不遂(瘫痪)。”
    到这里,问题的关键就来了,我们何以择中位而行中道呢?比如都江堰,难道要测量整座山的髙度,然后精确计算中间的位置,死死地守在那里就可以了?或者说,我们要去一家公司工作,难道必须向总经办或者行政部了解清楚公司的整体架构,比如分了五个级别的职位,然后就说,我要坐最中间那个职位?创业就更难了,难不成我还能把所有社会系统摆出来找出哪个行业是位于刚刚好中间位置的?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汉字“中”的篆体
    如同师父所说,“中”字,从形义上来看,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上下连通。由此看来,一个知“中”之人,必是已知“上”与“下”的。换一种说法,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来看,便是:一个知“中”之人,已是具有全局观的人了。如同师父龙门阵里的又一份教导:“我的很多拒绝,是因为我必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可以遵照师父所说的,老老实实地待在中间就好,可是实际上,这是相当不容易实现也是不可能长久坚持的。毕竟,如果关乎山顶玉垒阁的那份“俯瞰”,和关乎山脚鱼嘴的那份“仰望”,是我们都未曾亲身经历过的,我们又何谈能心无挂碍地从此站立于半山腰的玉垒关,如董寿平先生一般长长久久地矗立于这山水之间昵。
    庄子的有情与包容
    《庄子•秋水》篇中,有一段“夏虫不可语冰”的故事。或许不少人在里面看到的,是一份无情与淡淡的傲骄,但从另一个面向来看,却可看到属于道人特有的有情与包容。
    如同“中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毕竟也只是一份“说得容易”。人生的功课那么多,没有亲历每一个生命阶段,又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中道甚至“复归”?
    所以,庄子传递的智慧中,实包含着深不可见的慈悲。那是一份可以长长久久等候一个人醒来, 在此之前绝不轻易打扰与伤害的慈悲。如“井蛙不可语于海”,若是你强行将井中之蛙带到海边,得到的结果,不过是让它当场吓死罢了。
    如同我们的每一份生命,都是万千因缘的聚合,其表象参差多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张画了许多种子的图表,纷繁复杂到无法轻易论其好坏。既无好坏可言,便自然没有真正的可比性了。
    
    井蛙乐海终有时
    如同井蛙,从深井一步跨到大海,着实不符合老子的自然之道。如果要离开深井去看世界,第二步或许只能是山间缓缓流动的小溪,然后第三步是宽大一些的河流,第四步是奔腾的河水,或许还有第五步、第六步,然后才到达大海。这就类似我们要从山脚一步一步才能走到山顶,从被遮住阳光的树下一点一点才能爬到树梢,是一个道理。而只有当我们渐步看过了属于自己的每一步的风光,回归中道才是可能的。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那些“中道”角色
    有句话说:“上下同欲者胜。”而上下同欲的关键,便在于那个连通上下的“中道角色”。
    从历史上来看,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都是大到国家的“中道角色”。他们的重要性,勿须赘述。
    而从当下来看,与我们最为息息相关的“家庭”单位,“中道角色”便是这一家之中的女性了。无论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左有老公右有儿女”,女性都处于这个连通两边的中间位置。由此,女性是一家风水之源的原因,便更加清晰了。
    最近,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文章标题是《做母亲是天性,但母爱不是》。文章中明确指出:“‘没有一个妈妈是不爱自己孩子的’,这句话不对。”面对这样的论点,我相信很多母亲都是反对的。但是从另外一个面向,我们加诸在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身上的千般罪,又确实到时间取消了。
    自古以来,“穷养男孩富养女”就是中国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在《男孩穷养女性富养》一书中,就提到“穷养男孩,就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的男孩才可以担当大任”,“富养女孩,就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这样的女孩才能独立自主、见多识广、髙雅睿智、 一生幸福”。
    只是,从老子和庄子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女孩可以算得上真正被富养了。也就是说,她从山脚爬到山顶的完整历程,是未有足够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如何能去将千般罪指向这样的女性、这样的母亲昵?即使她身处一个家庭的“中道角色”,她也只是一个仍旧在路上的学习者罢了。
    
    宝宝在左,爸爸在右,妈妈在中间
    那么,因为属性问题,男与女所爬的那座山,或许是不同面向的路径,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其种子用法自然的方式进行养育。在行完“上”、“下”之后,他们才能各自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行“中” 道,完成上下之间的连通,在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中,成为同样重要的“中道角色”。(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凝玄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