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刻”艺人生:访国家级蔚县剪纸传承人周广(2)


    蔚县剪纸刀工技艺的重头戏就在制作刀具上。为了教周广先生制作出好用的刀具,父亲周永明从怎样砸刀、怎样锉刀、怎样淬刀、怎样绑刀、怎样磨刀开始,一步步教来。每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有很多朴实的道理,都有很多诀窍。比如砸刀坯时,不能一次猛砸到位,要分三次,清砸一次成轮廓,再砸一次成雏形,第三次到位成坯。这样操作是为了让钢料慢慢加热,逐渐成形,不致因热度骤然上升出现毛病。
    到了具体动刀刻时,也有很多讲究。周广说父亲教他刀法时,会细致地讲解怎样把戏曲人物手中所持的枪刻得生动有力,教他如何插刀、如何收刀,刀法不同,效果两样。看似简易的地方,隐藏著奥妙。
    
    直至今日,周广先生工作时仍然一丝不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学刀工的同时,父亲周永明也很注意教他色工。蔚县剪纸是三分刻七分染,说的是它的效果主要靠点彩染色来渲染。周永明老先生在继承传统色工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的点染艺术,洗染法就是他研发出来的。而技艺这东西有的一说就明白,有的则需要现场教授,点出要领,方能心领神会。所以有些技艺光靠书本是学不会的,必须拜师请教,凭著口传心授才能学到家。
    周广先生说,父亲对他管教非常严格,做不好会受到惩罚,又因为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为了给弟妹作个榜样,父亲对他格外严厉。有一天,正在学习拉戏曲人物长胡子的他趴在桌上刻得入神,没发现父亲正站在背后看著,忽然脖子上就挨了一巴掌,父亲严厉的声音紧跟著从脑后传过来:“教你几次还拉不好!”从此,每当他拉胡子时,一点也不敢马虎,总觉得脖子后面冷飕飕地有股凉风,感觉父亲就站在身后看著他。正是父亲严厉的教授,为周广先生从童年就开始的剪纸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当15岁的他在市集上摆摊卖窗花时,手艺已经对一些老艺人构成了威胁。他说,有个老艺人叫苟新民,苟师傅的摊子和他的摊子挨著,结果他的剪纸卖得很快,老艺人的货却卖不动。苟师傅便有些著急,来回摆弄花样招徕客人。很多老艺人看了周广先生的剪纸作品都忍不住夸奖:“看看人家刻得多好!”
    
    周广先生作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小小年纪的周广先生在县城一带已经小有名气,16岁那年,他的作品终于让父亲满意了。他画的一幅《三鲜图》,与传统同类图案不一样,不仅篇幅大了,可供空儿大的风窗贴,内容也丰富了,父亲周永明看后比较满意。于是,在周广先生17岁那年,他就收了本县浮图村的两个徒弟。
    1972年,让周广先生技术精进的一个契机来了。南张庄村剪纸厂开始筹建,吸收周永明、周广父子一起入厂。由于做的是出口产品,父亲周永明对周广先生的培养与要求更加严格,20岁的他从此进入艺术上的成熟阶段。他说,没进剪纸厂前,觉得自己已经学成了,很不错了,但进厂后发现,对剪纸技术、质量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前要高。父亲要求他从头学起,按照他制定的高标准来要求周广先生,像以前那样的自由刀法,想怎么刻就怎么刻是不行的。周广先生开始了重新学艺的过程。
    在南张庄村剪纸厂,周广先生在父亲眼皮底下干活儿,活儿做得不好,立刻被打成废品,被扣钱,他既感到惭愧,又没找到什么捷径,只有塌下心练真功夫。于是,年轻的周广先生凭著一股勇气开始挑战极限,别人一天做一刀的活儿,他做两刀;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他工作16个小时。结果,一个月挣了500元工资。他向我解释说,在当时那个年代,500元可不是个小数。而他的拼搏经历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正是刻苦的学习让周广先生的剪纸技艺突飞猛进。蔚县剪纸的刀工技艺尤其体现在拨样上,所谓拨样,是把画好的画样用刀刻下来,是对画稿的二次创作。那时候,父亲周永明的画稿常常由周广先生来拨样。有一次,父亲设计了一组花瓶,其中一幅瓶高11.5cm,上面设计的飞天仙女的脸宽仅有0.5cm,还没有一粒黄豆大,但却要求刻出五官和丰富贴切的表情。周广先生说,在当时的剪纸厂里,这样的刀工技艺只有他和另一位剪纸艺人能刻下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