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的城市观(3)


    三
    道教很早就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的过度扩展也可能会带来人性异化、道德衰败,以及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淮南子·本经训》对此有严厉的批评:“高筑城郭,设树险阻,崇台榭之隆,侈苑囿之大,以穷要妙之望。魏阙之高,上际青云,大厦曾加,拟于昆仑,修为墙垣,甬道相连,残高增下,积土为山,接径历远,直道夷险,终日驰鹜,而无迹蹈之患,此遁于土也。”而《太平经》中,更是对城市商业化引发人们的贪欲膨胀和道德堕落,有深刻之论:“夫市,亦五方流聚而相贾利,致盗贼狡猾之属,皆起于市。”
    不过,道教思想家批评城市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决非从根本上否定城市的文明价值和伦理合法性。恰恰相反,他们是基于城市人文环境的特殊性,理性地要求提升对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及管理水平,使其更符合人性和生命价值需求。这种思想,早在庄子那里就有论述。庄子赞美古公亶父因“尊生”而聚民筑城:“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充分反映一种追求生命本真价值的城市伦理取向。
    而《太平经》更明确提出,“都市”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聚集和流通场所,而更应该是“聚道与德、仁与贤渘”的人类道德治化和文明提升的境域:“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古者帝王未尝患财货,乃患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言下之意,招引道德高尚、有才能的贤人来管理城市和治理天下,是比积聚物质财富、修筑城墙等更为紧要、关键的问题。一个城市或国家如果只知道“聚珍宝财货”,而不推重“贤明者”实施教化治理,则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所以《太平经》中说:“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
    道教还主张集中天下所有人的智慧,共同促进城市和国家的发展。譬如,《太平经》提出一个特别建议:筑修“来善之宅”。所谓“来善之宅”,就是在城市的交通要道上修建一座“房子”。这所“房子”周围封闭,只开一些小窗口,用来收纳民众投递来的书信,以“乐四方疏达,不复闭绝也,欲使贤者各疏记其辞,投此太平来善之室中也”。“来善之宅”其实就是为方便获得各方建议,招纳贤才的城市公共管理设施。
    依上可见,古代道教思想家把“城市”的精神本性归结为“道”,全方位地强调城市聚民、聚财、聚德的社会功能,致力于追求和谐发展的城市理想。这不仅建构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意识的生成逻辑,更体现出一种关切人类整体生存和道德文明提升的城市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