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三清和玉皇在道观礼制建筑上的困局和出路

    
    “道”是超越时空秩序的存在,在以“散则为炁”的方式化育万物的同时,也以“聚则为神”的方式假号易名、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作为“大道无极之体”化身的“三清”和“大道太极之体”化身的“玉皇”是道教神学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明。但这种难以理解的“一体多元”的神格在现实中造成了极大的非议和冲突。进入当代以来,多元化思潮的冲动借助网络等新传媒技术正在加速社会的分化与变迁,化解“三清和玉皇”在世俗和神学间的混乱和冲突成为当代道教振兴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议题。我们心怀敬畏之心尝试从世俗和道教神学的双重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为之寻找出路。
    三清和玉皇,道教神学中的“妙一统元”。
    三清和玉皇在道体上是真一一体的。道体是从无极层面而言,是无限时空上的真一之体或妙一之炁,无形无象无情无名,却又在太极层面化生万形万象万物万名。故,首先,大道为造化之根。无极大道化生太极阴阳五行之炁,一生二生三化生万物,故尊称大道为三清道祖,大道为万物之祖宗;其次,大道为教化之本。万物自化生之后沉沦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经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称大道为三清三宝天尊,大道为万物之教主;第三,大道为万物之主。《太平经》云:“大道,万物之元首也”!万物化生之后,大道化为三界十方万物之真宰,维持时空秩序和乾坤纲纪,故尊称大道为上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体也”,唐《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引《天师请问经》:“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道体唯一,因随方设教而假号易名,故道体在不同时空秩序下而显现诸多法名或不同法体。
    三清和玉皇在法体上又是多元分离的。法体是道体造化之功在不同时空秩序下的道成德显,道炁聚形而以神性显德示象,从而在有限时空下呈现多元分离。法体的多元分离包括三个层面:首先“道体在无极层面上的混元分象而程显的三一之体——三洞宗元”。在无极层面上的三一之体,我们在有限时空之下遭遇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逻辑描述困境。其次,道体又在时空秩序生长发育时,在无极而太极层面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次序在“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五大劫运”时所显现出的法体“三清天尊”。于是按照法体显德示象早晚的次序,从而又有了三清天尊内部的师承关系。第三,法体又在时空秩序成熟时在太极界实行了对时空秩序“无为和有为”统御的分离。《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老君曰:“天地万物既备,元始大道退居无为,遂命玉皇统御三界,覆育苍生,公平无私也。”于是,大道在造化万物之后,开始了“教化万物之主与宰制万物之主”的分离,用我们当下时空秩序的语言描述就是实现了“所有权和管理权”或“神权和王权”的分离。于是作为万物之元首的法体,万物尊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者,尊崇之语。自然者,无为也。妙有者,太极之用也,以有为之体行无为之功。弥罗至真者,法体之宗——道体妙一之炁也!
    三清和玉皇在法体上的不同与相同。按《玉皇经》,玉皇经历了灵宝天尊送子,太子舍国修道,历经亿劫方证玉帝,总执六道众生。又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体也……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是帝非有为功德之所熏修。而帝昔难下生人间,多劫行化,示大神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1)玉皇法体的来自于道体,是大道的化身。(2)玉皇经历了道体降化为人,复修而为金仙,最终生道合一,复归道体,最终证玉皇果位,显现玉皇上帝法象!(3)玉皇法体证玉皇果位的修真过程是“道体”自然教化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而言,玉皇的经历和三清之中的上清太清相同,都经历了道体降生——凡体修炼(人性道德模范)——复归道体(回归天界)——法体显现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上清和太清是“道体”从“真一”分化为三,是大道从无极到有极的降本流末诞生万物过程(太清又在本劫运时降生为老子给予人间道德启蒙);而玉皇则是“大道子孙”从太极界复归无极的“多元复归一元”过程,是万物返璞归真总系大道的回归。三清为大道先天真一,玉皇为大道后天真一。于是道炁所化的先天尊神和由凡人修炼而成的后天仙真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三清和玉皇,世俗与神学的冲突危害
    三清和玉皇在世俗眼中是必须要分出高下尊卑的。在有限时空里,尤其是千年来形成的皇权至上固有思维,使得“玉皇在真灵体系中位居三清之下”的秩序难以被世俗理解并遭受其非议和挑战,在制约了道教传播发展的同时,也给海内外的普通道教徒带来了信仰的混乱和冲突。由上可知,从道体上而言,三清和玉皇没有分别,只是大道之体在我们有限的时空秩序内,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万物之祖宗、万物之教主、万物之主宰”的不同法体和名相;从时间上来说,从大道化生世界的先后次序来说,无疑三清是在玉皇之上的,而玉清又在上清和太清之上,祖孙相续、师徒相承、前后相随,《玉皇经》中的玉皇跪请元始场面,更是“尊师敬孝”和“果位禅让”的礼象。
    三清和玉皇是道教的信仰核心,不传播或传播似是而非的信息,漠视世俗和神学的冲突,放任世俗随意解释和歪曲而不加以引导和化解,最终让出对信仰解释的话语权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当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情绪的增长,英雄圣人情结的盛行,以及民间宗教的冲动,“天后妈祖”和“关圣帝君”已经逐渐被“挟持”脱离道教,玉皇是道神还是俗神的争论又喋喋不休……!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所造成的危害不得不警惕!
    三清殿和玉皇殿,道观礼制建筑的困局
    三清和玉皇的关系从无极道体的“妙一”角度来讲是容易理解把握的,但是“名可名,非常名”,从法体的“多元”角度却会在有限时空秩序下遭遇挑战和难以把握,并给世俗造成误解和迷惑。很不幸的是,传统道观在礼制建筑的处理上恰恰采用了“法体多元”布局,即“一个法体,一个殿堂”,并以下列形式存在:
    避而不谈式。既然三清和玉皇的关系在有限时空内难以处理,索性对这种矛盾避而不谈。通常包含以下几类:(1)单设三清殿不设玉皇殿,此类在道教界自主营建的宫观中常见(此类还有一个变异即单设老君殿不设玉皇殿,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独尊老君的教派里);(2)单设玉皇殿不设三清殿,此类在民间营建的道观里较多,也常在道教界自主营建的道观里出现。(3)玉皇殿和三清殿都不设置,此类多出现在皇家敕建的道观里和地方神明的道场里,此类是随方设教在现实执行中的扭曲。
    法体皆显式。鉴于三清和玉皇的法体必须供奉,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两类:(1)三清阁式。设立玉皇殿,并在道观后设立三清阁,在阁楼之上设三清殿,以北京白云观为典型,武当山紫霄宫紫霄殿后置三清阁,也可以看做是“三清阁式”的变易发展(2)并立殿堂式。即三清殿和玉皇殿都以大殿的形式出现在道观的中轴线上,此类多出现在财力和土地都充裕的大型道观中。
    三清和玉皇在传统道观上“法体多元”布局给道教的传播发展造成了困局和缺陷。(1)虚则缺,避而不谈给民众肆意发挥留足了空间,为民间宗教的兴起和世俗化的调侃滋生了土壤。(2)多则迷,法体皆显式又使民众迷惑,陷入名相的争吵,影响凝聚力。(3)多则祸,“法体多元”式使道观的核心殿堂、道教界的主神信仰始终处于摇摆状态。无论以三清殿还是玉皇殿为主殿,还是舍弃两者代以本门开派祖师殿(地方神明)为主殿,都使得整个道教界的主神信仰处于多元散乱状态,为道门内的山头林立、人心不齐和凝聚力不强埋下祸根。(4)多则反,“法体多元”式违背了世俗的真实信仰需求。在道观主神殿堂无序状态下,普通民众求财进财神殿,生病进药王殿,求学求官进文昌殿……,但是如果他们什么都想求,他们该进哪个殿呢?这个需求虽小却不容忽视,它代表着普通民众对于众多专职神明的无奈和厌倦。于是明清以来出现了众多的以信仰“全能神”为宗旨的民间宗教;民间对玉皇作为万神之王的渴求也在近代的基层民众中达到了一个峰值;当代基督教的飞速发展固然与传统信仰被破坏有关,但无疑也是这种一神教呼应了这个思潮。
    妙一统元,道观礼制建筑的新思路
    妙一统元既然是“三清和玉皇”在“道体与法体”上的分别统一,而“法体多元”式又弊端很多,故自帝制瓦解以来,当代部分道观在这个问题上开展了探索,基本思路是三清殿和玉皇殿(四御殿)合一设立三清殿,在殿堂内部神位的设置上又分为两种:(1)三清四御式,即三清神像位居殿堂主体,三清之下设立四御神像,这种形式唯一的弊端是削弱了玉皇万神之王的形象。(2)三清玉皇抱一式,即玉清和玉皇合抱为一,其后为玉清,前为玉皇(如下图)。这些探索虽然符合“妙一统元”义理但却难以令人满意,本文将深度探索完善这一礼制。
    
    妙一统元的“大罗宝殿”。既然“三清、玉皇”在法体和道体上是区别统一的,则在礼制建筑中用同一名称的大殿表示“道体”,而基于随方设教的需要在该大殿内“供奉不同的法体”,既可独奉玉皇,也可独奉老君,或可只奉三清,亦或三清玉皇皆供奉。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三清殿的内涵无法诠释“妙一统元”之意,我们不妨根据《太真科》“大罗生始元玄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为这个大殿取名为“大罗宝殿”,使这个大殿成为天下所有道观的核心神殿,使其成为超越道教门派的共识。大者道之别名;罗者统御万元;宝者道经师三宝也。大道妙一统元,罗贯统御万物,宰制阴阳,执大象天下往矣!
    妙一统元,大罗宝殿的新构建
    妙一统元在有限时空内的阐释除了“大罗宝殿”基于随方设教的基本思路外,是否可以解决“三清和玉皇”法体共存时所带来的冲突?虚无和妙有是三清和玉皇对于人世的启迪,《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又给我们最终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答案。
    
    图一、大罗宝殿
    抱一为天下式的“大罗宝殿”。从建筑形式上而言,《尔雅.释宫》说“观者,宫门前之双阙也”,又言“阙然为道”;从道教神学上而言,观者,神仙喜高台,道士居之可观天之道;阙者,阙然为道,通达为径,为众妙之门也。高台、双阙建筑曾经一度在历史上是道观的主流,是道教神学在礼制建筑上的象征,例如唐大明宫的“三清殿”。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建筑样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残存下来的依然有老子故里明道宫的老君台等若干遗迹,按照道教神学的内涵恢复这种礼制建筑,使之成为道观的核心与最高礼制的象征(见图一所示)。
    
    图二、大罗宝殿的结构空间。
    “大罗宝殿”的结构空间。大罗宝殿依然像传统大殿一样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台基(高台),大殿,双阙”(如图一所示)。与传统所不同的是,根据现代建筑材料的进步,对其进行改造。第一、殿前置双阙,双阙按钟鼓楼礼制配置。第二、台体中空,并与大殿空间实现贯通,只在台体上大殿内前段设置二层平台(如图二所示)。第三、在神龛设置上,台体正中供奉三清神像(也可只设牌位);三清神像下侧前方可根据各宫观的实际情况,供奉本观随方设教的主神;三清神像左右两侧供奉众仙之长“东王木父天尊和西王金母天尊”;二层平台正中供奉玉皇。(由于制图原因,神像皆以牌位表示代替)(如图三所示)。
    
    图三、大罗宝殿内部示意图和二层玉皇殿
    执大象天下往的“大罗宝殿”。整个殿堂内示三清外显玉皇,以阐释虚无妙有、内圣外王之道;三清神像自下而上垂直贯通整个台体与大殿空间,以阐释道冠诸天、道通万物、道为万物之祖;三清神像左右供奉众仙之长“东王木父天尊和西王金母天尊”以“调理阴阳、统摄诸仙、正修士道风”并阐释道为万物教化救渡之祖;三清神像下前方供奉各观之次主神以此阐释大道假号易名随方设教的理念。至此,新的三清玉皇殿既能彰显玉皇为万神之王,道为万物之宰的尊位,又将道为万物之祖,道为教化之祖的内涵形象的阐述给普通民众。
    
    图四、大罗宝殿的样式二
    人世间的任何组织在传播发展上都必须将他的核心理念清晰无误的传达给民众,并牢牢的驾驭这个核心理念的话语解释权,宗教的传播也不例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我们虽不能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完善!
    (本文由网友供稿,其观点仅供网友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