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上)(3)


    笔者曾经实地调查了海南岛多座龙王庙或大王庙的情况,都与南海诸岛的渔业生产和海神祭祀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东沙岛的大王庙非祀“金龙大王”。海南岛大王庙的龙王公(亦称龙王神灵)和龙王太子(龙太子元帅),有人身造型、龙身造型两种。渔民或疍家出海前,都必须先到大王庙里拜龙王公、龙王太子、兄弟阴神,祈愿保佑出海平安,捕捞丰收,回来后再到庙里还愿。而出海后,在南海上的祭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渔船上进行,在船头摆供品,然后祭拜,拜的神有慈航真人(观音)、玉皇大帝、妈祖、土地公、兄弟阴神。一种是在停泊的南海诸岛上就地取材(如珊瑚石),设立小神龛或去岛上小庙(旧庙)祭拜,里面一般是放土地公或者是兄弟阴神的木主神位。(访问对象:郭世荣,现年70岁,陵水新村渔民,曾到西沙、南沙捕鱼多年,2015年4月24日。)
    一是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图3),主祀“通洲大王”,人身造型,兴建甚早,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等朝,以及1999年皆有重修,庙内有藏头“大王”楹联:“大海深恩万里溯平舟万载,王天浩福一骤风顺业长兴”“大宇巍峨神灵显赫千秋仰,王威浩荡恩光普照万古钦”“大业繁荣村富裕,王恩浩荡海平安”。匾额有“义气正大”“安海定民”等。龙王庙并列兄弟庙。
    
    图3:海口美兰区灵山镇东和村龙王庙(右为兄弟庙,郑惠蓉摄影)
    二是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图4),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创建,亦祀五龙大王,人身造型,其匾额题为“大王庙”,门联题“大恩敷四海,王泽被渔人”,匾额有“威震海岛”“恩敷四海”等。
    
    图4:海口美兰区新埠镇新埠村大王庙(陈进国摄影)
    三是陵水县城龙王庙(图5),创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77年),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重修,1995年新建。清乾隆《陵水县志》卷4《祠祀志》有记载,内有“丹荔黄蕉隆海外,珠宫贝阙焕陵阳”“龙恩普天下,王受万民拜”等对联。五龙大王神像系人身造型,后列设多个神主牌位,靠右侧写着“敕赐龙门七洲巡海镇国苏相公神位”,旧时七洲洋包括“千里石塘(南沙群岛)”“万里长沙”(西沙、东沙群岛)(韩振华:《七洲洋考》,《南洋问题》1981年第3期。)。早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就提及航海者“去怕七洲’,多祈求海神保佑。这类神主文字是我国对南海行使主权管辖的历史记忆符号,说明国家祭祀南海龙王的巡海范围一直包括南海诸岛。
    
    图5:陵水县城五龙大王庙“七洲巡海”牌位(陈进国摄影)
    四是三亚崖城港门五龙大王庙,建庙甚早,尚保存一口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仲冬铸造的铜钟,为“广东琼州府保平港人氏发心敬奉洪钟,五龙大王案前永远祀奉”。龙王公为一个仰起的龙首造型,后附龙王神主牌位(图6),庙联有“八卦震为龙龙见在田施德泽,五行金生水水宗于海布恩波”“始平沐浴龙王,后裔诚宣信民”等语。四是三亚崖城港门五龙大王庙,建庙甚早,尚保存一口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仲冬铸造的铜钟,为“广东琼州府保平港人氏发心敬奉洪钟,五龙大王案前永远祀奉”。龙王公为一个仰起的龙首造型,后附龙王神主牌位(图6),庙联有“八卦震为龙龙见在田施德泽,五行金生水水宗于海布恩波”“始平沐浴龙王,后裔诚宣信民”等语。
    
    图6:三亚市港门五龙大王庙龙首造型(陈进国摄影)
    五是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图7),建筑形制简陋,主要供奉龙王太子,为一个完整的龙身造型,前设香炉、香烛等,龙身后书“英灵显赫”“崇升大吉”字样。庙宇建在现草塘村文化室旁边,文化室外墙刻有标语“大海航行一帆风顺”。草塘村是著名的渔村,渔民多往西沙、南沙群岛捕鱼作业,出海前都要祭祀龙王庙龙太子和兄弟庙阴神牌,一是祈请海上神灵保佑,二是安抚海上阴神以防其作乱。
    
    图7:琼海潭门镇草塘村龙王庙龙身造型(郑惠蓉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疍家的大王或龙王崇拜习俗,不仅仅是受汉人龙王文化或南海神洪圣文化的影响,也有疍家“龙户”自身信仰的底色。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揖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60页。〕
    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5页。〕
    疍家先民为多闽越人,在海南后衍生为黎、苗等少数族群,多延续闽越古俗,断发文身,崇拜蛇种,故又称“龙户”。《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汉代刘向《说苑·奉使》载:“(越人)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烂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明代邝露《赤雅》记载:“蜑人神宫,画蛇以祭,自云龙种。”〔(明)邝露:《赤雅》,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清初岭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说:“昔时称为龙户者,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蛟龙之子。”〔(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7页。〕
    所谓“龙子”“蛟龙”“鳞虫”之类,统称“水神”。疍家剪发文身以像蛟龙之形,以期避免海上或水中“鳞虫”的伤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