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漫议 第三十六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15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必 故 张 之﹔ 将 欲 弱 之,必 故 强 之﹔ 将 欲 废 之,必 故 兴 之﹔ 将 欲 取 之,必 故 与 之。是 谓 微 明。柔 弱 胜 刚 强。鱼 不 可 脱 于 渊,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这一章是老子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的精华,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前八句是老子对“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予”这四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表述。第二层,表达了老子在进行了具体观察研究分析之后,认识到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中,柔弱里面蕴含着内敛、富有韧性的特点,即“是谓微明”和“柔弱胜刚强”。表达了他宁可居于柔弱一面的主张。第三层,以“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作结。是在告诫人们,特别是管理者,看起来似乎强大的东西,由于它的显露,往往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景,不能持久,或者直接招致失败的结局。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意即,将要收缩它,一定要先张开它。“歙”,即收缩、收敛。“张”,即展开、扩大。“歙之”、“张之”两者是相对而产生,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扩张是关闭的征兆。当事物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月亮一旦圆满,就要亏缺;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马上就要坠落。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发现,这种现象无处不在。张开的弓越圆,产生的弹击就越有力;臂膀越向后紧缩,向前的打击力量就越强;气球吹得越大,爆破的可能性越多。这一歙一张之间,其相互的因果作用是必然,懂得了这个规律就可取得主动权。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意即,将要削弱它,一定先要强化它。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物极必反、势弱必强的道理。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意即,将要废除它,一定先要兴盛它。《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曹操几十万大军对孙刘十几万东吴联军,看起来占据上风很强大,却被被诸葛亮一把火烧的溃不成军。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或者说是人间的常态发展,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看到全面,然后知道不走极端,反而有利。 “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意即,将要夺取它,一定先要给予它。战国时期的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攻击对象呢?”魏桓子说:“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又向赵国索取蔡、皋、梁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很快就灭亡了。这就是“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典型举证。现实中,贪小便宜吃大亏,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生活当中遇到这种事情,却总认为吃亏的不应该是我,于是就不吃亏,想占点小便宜,结果吃大亏的还是自己。譬如,非法集资明明是个骗局,但很多人就为了图眼前一点高利息,结果让很多家庭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甚至负债累累。 “是谓微明。”意即,这叫做隐藏的聪明智慧。“微”,即隐蔽微妙。此句是对上面四种相对因果关系,也即是“欲歙之而张之、欲弱之而强之、欲废之而兴之、欲取之而与之”的总结肯定。其应用即是在“道”的顺境中如何发现危机,在危机中如何寻找生机。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被项羽的军队包围在河南萦阳,萦阳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这时,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已经把齐国平定,刘邦给韩信写了一封信,要他火速派兵来援救。几天后,韩信的使者带来书信。刘邦拆开一看,竟然是韩信请求封他为“假齐王”的内容,不禁大怒,当着使者的面骂韩信是“混蛋”。刚骂出口时,张良暗暗用脚尖踢了踢刘邦的脚,附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现在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封他为齐王,做个顺水人情,以免发生变乱。”刘邦恍然大悟,急中生智地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当王就该当真的,为什么要做假王呢!真是太没出息了!”接着派张良为使者,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打下齐国后,谋士曾经怂恿他叛汉自立,韩信正当犹豫不定。这时,他的使者回来报告了刘邦的情况,接着张良宣布了封王的命令,从而促使韩信放弃了自立为王的念头,还很快派出了大军去解萦阳之围。后来,项羽多次派人来劝说韩信反对刘邦,他都没有动摇。这就是刘邦被张良一脚踢出来的“微明”。 “柔弱胜刚强。”意即,柔弱胜过刚强。此句是承接上句“微明”的妙用,说明的是只要洞悉了“道”的玄微之用,就能以弱小胜过强大。可见,此“胜”并非角力之胜,而是领悟了“道”的自身存在及其运动规律而得来的自然胜利。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即,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重要方略不可以轻易泄露。这句话的寓意是,无论治国或修身都不能离开根本,深渊是水汇聚之地,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鱼不可脱于渊”中的“鱼”比喻执政者,渊”比喻人民,执政者离开人民就是光杆司令。所以要用如水一般的仁爱之心关爱人民。那么,“国之利器”为什么不可以示人呢?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说权谋禁令都是凶器,不可随意用来显示恐吓人民。如果用权谋禁令来压榨人民,就是以“利器”示人,以利器示人就是刚强的表现,而刚强是不会持久的;二是因为“国之利器”是国家的根本。一旦有意炫耀和无意的泄露之后,就会把“无形”的利器转化为“有形”,天下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可以破解的,这样,再好的“国之利器”也就形同虚设了,国家的灾难就要来了。 综上所述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中发展,当事物发展到极限的时候,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治国修身以及为人处世都不能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盛衰、进退之间把好握恰当的尺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四十五章
- 下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四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