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漫议 第四十七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50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知 天 下﹔ 不 窥 牖,见 天 道。其 出 弥 远,其 知 弥 少。是 以 圣 人 不 行 而 知,不 见 而 明,不 为 而 成。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为道”的方法和“为道”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把“不出户”、“不窥牖”简单理解为:不走出户外、不打开窗户,就可以明白事理,而是指关闭劳扰心灵之耳目感官的门户,才能通晓“天道”,认识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走出门户,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从窗户向外望,就能够明白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按照老子《道德经》“清静”、“无为”的主旨,此句并非真的是说:不出大门,就可以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明白自然的规律。依照“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勤”来看,“不出户”、“不窥牖”是静,也即是关闭欲望的门户。“知天下”、“见天道”的前提,是能够祛除欲望,静下心来观察、辨别、认识之后,才能“知”,才能“见”。如果“开其兑,济其事”,怎么能够“知”、能“见”呢?小时候我父亲就教了我一招,他对我说,晚上你把毛巾拧干,天亮之前你观察,如果毛巾很干爽,说明最近一个时期是晴天,如果毛巾还是湿漉漉的样子,说明近期要下雨。这就是人们在清静中通过长期观察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推而广之,如《三国演义》里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诸葛亮在长期观察总结中得出的检验。他知道什么时候要刮东风,于是“借东风”以安排刘备及自己逃跑的迂回计划。现代的植物学家观察一段木头的年轮,就可以推估原树的年龄与成长过程;从年轮的疏密,还可以看出树木的阴面阳面。他们甚至能通过一棵树的透彻研究,知道几百年前发生的事。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即,越是奔逐于外物,越是离“道”的的实在状态就越远,领悟的道理就愈少。“弥”,即更加。“出”是指向外追逐。这一句让我想起现在一些高富帅、白富美们,因为自己父母有钱,自己长得又帅又美,自以为不需要学习和锻炼,整天天南地北,国内国外地疯玩,他们虽然走出的很远,知识却少得可怜。纵观那些勤奋读书的人,虽然出门很少,知识却非常的丰富。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即,因此圣人返观内照所以觉醒,不出行亲历,也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坚持己见,所以明白,不妄自作为,所以才能够成功。这是老子返观内照、自我觉醒的人生智慧。 由上而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道”的规律而自然运行着,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以洞察事物的真实情况。因为心灵深处就像一面透明的镜子。智慧的镜子上面蒙着一层灰尘情欲,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反照内观,净化欲念,打扫“灰尘”,用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照观外物,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三十七章
- 下一篇:《道德经》漫议 第四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