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六章

    第 五 十 六 章
    知 者 不 言, 言 者 不 知。塞 其 兑,闭 其 门,挫 其 锐 ,解 其 纷 ,和 其 光,同 其 尘,是 谓 “ 玄 同 ”。故 不 可 得 而 亲 ,不 可 得 而 疏 ﹔不 可 得 而 利,不 可 得 而 害﹔不 可 得 而 贵,不 可 得 而 贱。故 为 天 下 贵。
    这一章重点讲的是“玄同”,也即是超越一切表面现象而又能实现自我生命通达无碍、自然之“道”的境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即,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不智慧。“知者”,不仅是“知道”的人,也是有智慧的人。因为“知”通“智”,“知道”的人肯定是有智慧的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为玄同。”意即,堵塞不着边际的言辞门径,关闭引人奢欲的耳目,挫折其锋芒,排除其纷争,调和其光亮,与其混同于尘垢,这样就能与“道”融为一体。这也即是“知道”的方法或途径,因为“道”本身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也即是“道”自生没有任何现象。可见,凭感官能力来实现对“道”的表达,反而不能洞达“道”的真实现象。只有把感官活动从表面现象的追逐中撤回来,杜绝对表面现象的感应,才能融入到现象之背后的真实存在,从而进入“道”的“玄同”境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所以,人们无从与它亲近,无从与它疏远;不能受其利,不能受其害;不可因其高贵,不可因其卑贱。因此,它受到天下人的尊重。“贵”即珍贵和重视。“亲疏”、“利害”、“贵贱”这六点刚好两两相对:有亲就有疏,有利就有害,有贵就有贱。“道”不受任何外来的评判影响,因为公正无私,无所不在,其本身就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没有贵贱之分。比如,《西游记》中的悟空、沙僧、八戒,他三人原本是天界(道教认为‘天界’即“道”的境界)中的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因为违犯天规而被打下人间。在外行人开来,不就违反一点点天规吗?至于被贬下凡吗?因为在“道”境中是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的,只要不符合“道”的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会与“道”自然分离。要想与“道”合为一体,也只有在唐僧的引导下才能重新回归“道”境。因为在唐僧眼里,悟空、沙僧、八戒,无论本领大小,只要真心向“道”取经,都一视同仁,所以最终又与“道”合为一体。现实中有很多能与“道”合体的圣人,毛泽东就是一个,他不因为刘青山、张子善是开国功臣,只要违反“道”(国法)就必须处决,毛泽东也自认为:杀有功之臣是万般无奈。但是“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都是“道”的规律。所以毛泽东以身作则,不因为是自己的亲信亲人而搞特殊化,就连自己的亲儿子毛岸英也一样让其到朝鲜战场上与人民子弟兵一起并肩作战。所以,毛泽东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道教思想。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这是鲁迅先生的中肯之言。道教是从中国早期的老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宗教。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等和中医学,都是道教创造发明的。但是,两千多年以来,曾经被正确理解过吗?细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只有少数的诗人、作家欣赏老庄思想。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斛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这个让人备感凄凉,寂寞无奈的词。是作者在被贬的人生低谷之时一种大彻大悟的感慨。如果彻底明白了“道”是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分的道理。就能这样的大彻大悟,也就能感悟到“喜悦”之光,像庄子一般快乐逍遥了。庄子为什么快乐逍遥呢?因为它能够放下一切而与“道”“玄同”。
    本章所言“是谓玄同”,就是与“道”融为一体,就是要人的思想和言行要与社会主流意识同步,便能够避免危险。面对人事,做到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就可以永葆活力,就是“玄同”。只有“玄同”,才会永远受到人们的尊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