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漫议 第八十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19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八 十 章 小 国 寡 民。使 有 什 伯 之 器 而 不 用﹔使 民 重 死 而 不 远 徙。虽 有 舟 舆 ,无 所 乘 之 ,虽 有 甲 兵 , 无 所 陈 之。使 民 复 结 绳 而 用 之。甘 其 食 ,美 其 服 , 安 其 居 , 乐 其 俗 。邻 国 相 望 , 鸡 犬 之 声 相 闻 ,民 至 老 死 , 不 相 往 来 。 本章揭示了老子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逸,习俗欢乐,国与国之间可以望得见,连鸡鸣狗吠之声能够听见,人民从生到死都不互相往来的生活图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即,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即使。“什伯”,十倍、百倍,意思是极多。“什伯之器”,是指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各种器具。从“小国寡民”的图景,说明了春秋以来各国间的战争,都是以扩张土地,掠夺百姓为目的。但在老子看来,战争,尤其是主动发动战争都是对“天之道”的背离。因此,“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意即,使人民看中死亡而不愿意向远方迁徙。安土重迁的观念盛行,人民把死后葬于家乡看得十分重要,而不愿意死在异乡它地。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意即,即使有船有车,也不乘坐它;即使有武器,却不用它去布阵打仗。让人民再回到远古时代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无所”,是指没有必要。为什么有船,有车,有兵却不用呢?因为,生命本来就处于甘美安乐的状态。但这是老子的梦想,不必用现代文明去评判。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即,使百姓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逸,习俗欢乐。国与国之间可以望得见,连鸡鸣狗吠之声都能听见,百姓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句中的“往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相走动,应该理解为没有相互争斗、相互攻击。为什么要这样理解呢?这是老子“正言若反”之说。为了一己私欲而对他国发动战争,无形之中将双方国家的人民引入水深火热的“往来”之中。显然,现实中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梦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但国家不论大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饱”和平宁静的和谐社会,却不只是老子一人的的梦想,是自古及今很多人的憧憬和向往。正如《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情形一样,陶渊明也是如此表达心中梦想的,而这样的“梦想”正好反映了人民想要摆脱黑暗现实却不能够实现的愿望! 由上而看,“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理想的农村生活图景。反映了老子不满现状,向往清静无为的理想追求。但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在开历史倒车,认为这是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理的表现。其实,这大大曲解老子的本意。如果是,那他为什么要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为什么说“大帮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六十一章)呢?在老子看来:“天下者,国家也,当以清静无欲为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 “以正治国”,国家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安康。国家太平、人民安康,不仅是老子的理想,也是人民的最基本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道医中的“道”与“医”
- 下一篇:传统文化普及基础知识,人人都应认真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