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八十一章

    第 八 十 一 章
    信 言 不 美, 美 言 不 信。善 者 不 辩, 辩 者 不 善。知 者 不 博, 博 者 不 知。圣 人 不 积,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天 之 道, 利 而 不 害 ﹔圣 人 之 道,为 而 不 争 。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旨在提醒人要有诚信、纳言、专精的修养。后四句在于勉励人要“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与第七、第九、第十五、第二十、第三十三、第六十四、和第七十六章等一样,都是采用格言式句式表达主旨的。本章格言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可以作为评判人类行为的最高标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即,真实可靠的话语不动听,动听的话语不一定可靠。为什么呢?因为“道”是“朴实”的。所以“信言”即真话、实话。而词藻华美的语言,未必是真话,故谓之“不信”。“不信”即不真实。不真实的“美言”即是“巧言”。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即,善良人的言辞不显得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辨”,即辩论,有口才,这里对应的是“美言”、“巧言”。善良的人说话发自内心的真诚,巧辩的人一定有复杂的心理动机。 即使是口若悬河、口吐莲花,让人听来不过是花言巧语、巧言令色罢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即,有专精知识的人不一定懂得很多,貌似知识渊博的人其实没有知识。所谓“知者”,是知于“道”者。“博者”是博于表面现象的人。一个真正能够明道、体道、行道的人,是以“道”的真实为追求。如“一生磨一镜”的精神。而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看似知识广博的人,就不会再深入其中认真研究。所以,孔子也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连知识渊博的孔子在面对一个鄙人时,也自认为自己其实没有知识。有鄙人有疑问来请教孔子,孔子自然无知,然后就此人所疑之事反过来问他,追根问底直到鄙夫自己有所开悟。孔子这种不以博知而自居的态度,值得那些自命饱学之士借鉴学习。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意即,圣人没有任何积累和私藏,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圣人不积”指有道的圣人没有私积,特别是“体道”方面的智慧。“既以为人已愈有”中的“既”,是“已经有”也有“尽力”的意思。“以为人”把他人地积累放在心中。“已越有”,自己显得更富有。这句话是在提醒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不要吝于分享。
    “既以与人,己愈多。”意即,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帮助别人,尽力付出了自己的金钱、力气和时间,却收获了精神上的充实。这与佛教的“舍得”思想,语不同而意相近。佛家的“舍得”源于《了凡四训》,后来经过佛教转换为:“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舍就是得,得就是舍”,万事万物都在“舍得”之中成就了自身。老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理应与老子一起,回归到他的灵性导引。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即,自然界的规律是有利万物而不加以伤害;圣人办事的原则是做什么事都坚持付出而不与人争夺。由于“天之道”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所以“圣人之道”是对“天之道”“不有、不恃、不宰”的效法与临摹。其实,圣人、凡人都应该“为而不争”。关于“圣人不争”《庄子》也有类似的话,他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意即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管理的规律从来不停留和积滞,所以天下归顺。圣人的管理法则不曾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人诚信归之。可见,本章最后这四句的意思昭然若揭:在于劝勉世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综上所述,本章的“信言”、“善者”、“知者”, 皆以“真实”为试金石。正如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的道理一样,它需要“不信”“不善”“不知”来作为陪衬,才能看到表里。老子用这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道德经》全部始末,其目的,是让人从这样的智慧脉络中找到人生的‘真实’,从而做到表里如一、内外一致、完美无缺。由此,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道德经》最后一章的内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而讲信用的话,由于它的朴实直率而并不华美。但是华美之言,由于它的动听往往粉饰而不真实。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正善于为“道”的人,他会致力于“道”的言辞,朴实真诚而不妄,所以没有必要自我辩解。而那些巧舌如簧的人,往往是不善良的人,却善于用言说来进行自我掩饰。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识专精的人一定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渊博的人却有不知道的。“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为学者假若驳杂不精,就永远无法进入知识的殿堂。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为人已愈多”——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的表现。“为人”、“与人”是给与能力的一种表现。“圣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不断帮助别人自己却不占有。
    “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的法则,利于万物而不加以伤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的“为而不争”之道是凡人效法的榜样,凡人当勤勉此道。   
    老子《道德经》全书的目的,就是期许人人都成为这样的圣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