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德经》中的系统思维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58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这是本人10多年前在人民大学读博士时,上《系统思维》课的作业。最近清理电脑发现的,贴出来供方家一哂。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辩证法正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道德经》中的许多语句,闪耀着系统思维的火花。下面试举例述之。 (1)非线性观点 《道德经》第7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第42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德经》第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上述几段话都体现了非线性思维。按照非线性观点,事物的因果关系常常不是单调的。遇事谦让,先人后己,反而会被别人推到前面;把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存性命。事物有时因受损而得益,有时因得益而受损。圣人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尽量把东西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这些都生动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特征。 (2)动态观点 《道德经》第23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风、骤雨,都是大自然这个系统的暂态,不具有稳定性,因而不能持久。 《道德经》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跨起大步,是走不远的。企者、跨者,都不具有稳定性。 《道德经》第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即复归其本来状态。静,即稳定。老子认为,事物只有复归其本来状态,才能获得持久的稳定性。 《道德经》一书反复论述的就是如何才能保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老子教人要向大自然学习,观察自然界是如何保持其恒久的稳定性的。老子的主张是人要无欲、无为、清静自然,这样就能保持个人和社会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老子的稳定性理论。 (3)全过程观点 《道德经》第64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焉。” 这段话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过程整体观。过程作为一种时间维中的系统,也有其整体性。过程整体性指在任一阶段中看不到的、只有整个过程才能呈现出来的系统特性。要把握过程系统的整体性,就必须具有全过程观点。事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不能因为成功在望,就松懈下来,这样往往会导致功亏一篑。成功在望,只是说明已取得阶段性的成功,还不是完全的成功。必须像对待开始阶段那样,认真完成把事理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获得完全的成功。 (4)自组织观点 《道德经》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5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51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认为,事物均是自己按照规律运动的。老子主张无为,就是希望人们尊重事物的自组织能力,不要人为地干涉事物的运动过程。老子的劝诫对象主要是统治者。他认为,只要统治者不因自己的私欲和主观愿望而不断做出扰民的举动,社会系统就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得很好。这是一种朴素的自组织观点。 (5)演化观点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切系统都是演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宇宙这个巨系统的演化过程。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相互依、伏,揭示了事物向对立面的演化。 《道德经》第30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从发展壮大,到衰老,到消亡,是不可抗拒的演化过程。 (6)循环观点 《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认为,宇宙处在一种大循环之中。“有物混成”是对宇宙初始状态的描述。“周行而不殆”,这“周”是圆圈,是循环的意思。“周行”就是循环运动,“周行不殆”就是循环运动生生不息。“道”之曰“大”、“远”、“逝”、“反”,是说“道”广大无边,周流不息地运动着,远离初态必复反,一逝一反就是一个“周行”即循环。 《道德经》第40章:“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16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反者动之道”中的“反”字既可作“相反”讲,也可作“返回”讲。因此,这句话蕴涵了两重概念:相反对立和返本复初。这两个概念指示两种规律;前者是对立转化规律的概念基础,后者是循环运动规律的概念基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表明老子认为,循环运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 (7)混沌观点 《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的宇宙观是一种生成论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从眼前事物回溯到宇宙初始状态。老子认为宇宙初始状态是一种混沌状态。“有物混成”、“混而为一”,即是指混沌而言。混沌不等于混乱,在似乎混乱的表象下存在着多样、复杂、精致的结构和规律,是一种貌状无序的复杂有序,一种非平庸的有序,一种与平衡运动和周期运动本质不同的有序运动。老子认为混沌中包含着“道”的规律运动,混沌中包含着信息(21章“其中有信”),而信息正是系统有序程度的表征。 (8)模糊性观点 《道德经》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处于恍惚窈冥之中,无物无状,不可致诘,表明“道”是一种模糊性的存在。对“道”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是无法用语言来精确地作出完全确定的描述的,只能用“体悟”这种模糊的认知方式来处理。 因本人对《道德经》和系统科学都是一知半解,故谈不出更多的道理来,俟来日再作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