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文化大家:郭黛姮 迷蒙烟云轻散去 旧时月色笔底回
http://www.newdu.com 2024/11/01 03:11:22 国学网 周飞亚 参加讨论
郭黛姮 由于堵车,到郭黛姮家中时已比约定时间晚了些。满怀歉意地敲开门,发现另一位访客恰好在此,正向郭黛姮请教,引她说得眉飞色舞。“你们知道吗?宋代的建筑技术比清代还要高,经过我们600年后的鉴定,它的原木出材率最高。而清代都是肥梁胖柱,看着气派,其实浪费原料……”我饶有趣味地旁听着,仿佛看到了她在课堂上的风姿。 作为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身上有着勤恳、质朴而认真的学者气质。她坚持,做建筑史研究不能只看史料,一定要结合实物,并且身体力行。与梁思成的师生缘分,使郭黛姮获益终生。读史料与古建筑调研相结合的治学思路,就是梁思成的教诲。她的《营造法式新注》《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等著作,一定也是严格遵守这样的研究方法才取得的成果吧? 人们总将郭黛姮与雷峰塔、圆明园等久负盛名的历史遗迹联系在一起,其实,她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建筑也不乏关注。作为“老北京”,郭黛姮切身体会到了民居文化的衰落。她幼年时念书的学校、住过的老房子,如今都已无从寻觅。“民居里蕴含着那么多文化色彩,可是都消失得太快了。建筑史研究就是在与时间赛跑。”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市中奇形怪状的建筑越来越多。郭黛姮对此有自己的理解,“这其实是出于设计师追求新颖的天性”,其失败之处在于“没有融入传统文化”,为新奇而新奇。但她并不赞同一味仿古,建筑的功能与材料都不同了,仿古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建筑在满足现代功能和现代审美的同时,蕴含着传统建筑文化的元素。“可现在的问题是,读建筑史的人不去做现代建筑设计,搞设计的人又对传统不够了解。”说到这里,她一直活泼轻快的语调中,带上了一丝严肃与忧虑。 要关心的事太多,郭黛姮的生活简直充实到了忙碌的程度。“人老了,精力越来越不够用了。”她嘴上抱怨,可脸上分明带着笑意。一转眼,她就把这话忘得干干净净,又兴致勃勃地说起最近的工作计划来—要把当年重建雷峰塔的过程与意义写下来,出一本书;要带着学生做圆明园的手机3D导览图……而按她的说法,有的项目没有三五年根本完不成。 我不禁会意地偷笑:她哪里会真正“退休”呢?这个热情开朗的老人,胸中仿佛仍燃烧着火焰,在自己热爱的学术之路上大步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