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易经》: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易学大辞典》最近出版了。这部历时十多年、由海内外近百位易学专家共同编纂的易学大辞典约二百二十万字,收录五千余辞条,是迄今为止收辞条目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的易学大辞典,其内容丰富,材料详尽,体例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从古到今的易学研究风貌,是广大易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部实用的工具书。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了百万年的猿人子孙们,在与天地奋斗的漫长岁月里成长为新人,并给他们亿万的后裔留下了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一部从上古时代积累起来的占筮纪录。
    这是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神秘的占筮纪录,后来被称为《易经》。所谓《易经》的经,起初指的是由“——”和“--”两种卦画组成的八卦数图,以后八卦又重合为六十四个卦图,每个卦和组成的爻都附有卦辞、爻辞。过去,人们说八卦和六十四卦出现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殷周之际,但是河南开封地下出土的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上已绘有卦爻数图,这说明早在皇帝以前的史前时期,《易经》数图已经产生。既然《易经》数图产生的历史可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那么伏羲氏制作八卦的传说,也许有某种依据。
    但是殷周之际,的确有一位被称为圣人的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曾下大工夫研究过上古遗留下的《易经》数图以及与数图有关的大量占辞,并把它整理成传至现今的包括六十四卦图象的《易经》。《史记》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说的就是这一件事。
    周文王以后的二百五十多年,中国历史进入飞跃发展的春秋时期。又三百年,进入诸侯称雄的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从落后的奴隶制转化为进步的封建制,与此相应,文化上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期。这个时期,《易经》受到一批先进思想家的重视,他们用崭新的视角,探讨着这部古代珍贵的遗产,终于从《易经》的卦图和卦辞、爻辞中发掘出古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奥秘全方位的信息,发现《易经》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生成变化规律极有价值的探索。他们用自己时代的新思维,为《易经》写了传释,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十翼”的《易传》,它包括《系辞》、《彖辞》、《象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哲学论著。“十翼”的翼有辅翼的意思。《易经》有了十翼,真的飞腾起来,在几千年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夜空,它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照耀这人世间的路。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庄子在分析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状况时说:“《易》以道阴阳。”他这个分析同《易经》卦图中的阴爻、阳爻划分完全吻合。《易传》的作者,也以《易经》卦图中的阴爻、阳爻作为代表宇宙万物两个互相对立的基本范畴,并参照六十四卦各卦之间互相对立转化的情景(如乾坤、泰否、剥复、革鼎等等),又结合卦辞、爻辞的研究,总结出宇宙万物构成、发展的根本规律,这就是《易传》的名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名言用古代句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现代辨证哲学最根本的矛盾法则,这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对人类思想发展史的重大贡献。现代辨证大师毛泽东非常重视这句话,他在自己的论说中多次引述它,如1956年11月15日,他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说:“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
    “乾坤其《易》之蕴邪?”《易传》作者不仅猜测到了事物都由互相对立的一阴一阳构成,而且猜测到了一阴一阳的相互推移、相互摩荡是构成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易传》发挥《易经》占辞中“无平不陡,无往不复”的思想,认为“物极必反”,即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规律是向其对立面转化,而且“物不可尽”,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转化过程中。从《易经》首卦的“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再到“亢龙有悔”,就是这种转化的典型形态。从事物的自身矛盾寻求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而且从中发现事物向对立面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运动的无限性,这在生产力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社会里是极其杰出的。《易传》作者把《易经》中含有的古代辨证思想推向了一个更加光辉的阶段。
    但《易经》、《易传》中最可宝贵的思想不仅是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完成了或者说猜测到了事物辨证发展的某些重要规律,而且规定了人们在事物发展规律面前应当采取的积极态度,这就是:顺应规律,趋吉避凶,运用人们对对立面转化规律的认识,去促进事物向人类社会和人们自身的有利方面发展。
    《易经》、《易传》对人们最宝贵的指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这是说,天的运行刚健强劲,人们应当像昼夜运行不止的日月星辰那样,自强不息,进取不已。乾九三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广雅·释训》:“健也,自强不息貌。”辞说,人若能兢兢业业,发奋图强,日夜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我们民族的先人,从洪荒时代以来就是这样奋发自强,日夜进取,这才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周易》把我们民族先人这种奋发精神升华为一种生命的母乳,再把它重新输入到我们民族的体内,使它成为民族传统的性格,并变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原动力。我们的民族就是依靠这种强大的民族原动力的推动,才能渡过自然的、历史的种种厄难,发展壮大,矗立于今日世界民族之林。
    多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古老国家和古老民族都衰落了、毁灭了,而中华民族历尽劫波依然顽强地屹立着、成长着,她依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紧接着“自强不息”的指示,坤《象》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说,地的形势宽广厚实,人们应当像宽厚实在的大地那样,以浑厚的德行,来承载责任。大有《象》说:“君子以遏恶扬善。”益《象》说:“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由此可见,早在文明之初,《易》即谆谆告诫人们,仁义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们应当不断增修德行来承担历史赋予人类的重任。
    《易经》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完成于《易传》,那时中国尚处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但在当时它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却是主要的。同当时在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老子哲学和孔子儒学的保守倾向相反,《易经》哲学积极地支持变革,《易传》说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就是我们现代语言中的“因势利导,推动改革”。这一思想为中国历代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易经》革卦彖辞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是为社会革命而呼号,它是历代一切反对黑暗统治的旗帜,历代的改革家、革命家,包括孙中山、毛泽东所领导的革命运动,都受到它的激励。《易经》的历史进步观,在现代社会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戚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