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32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那么,真的每一事物皆有阴阳,且互为阻碍? 冯友兰先生使用了房子作为事例进行分析,他说,建房子的材料、建房子的过程就是房子的“气之动者”(阳),风雨消蚀就是房子的“气之静者”(阴)。他因此归纳:一切事物就其本身看都是动,从其受影响的的事物看,助成其存在则为动,阻碍其存在则为静,也就是阴或者阳。 别看这种说法看起来头头是道,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其实不过为了方便人们认识房子的不同因素,分别使用了阴阳(或动、静)的不同标识。房子就是房子,它就是一个具体存在的事物,无所谓阴阳动静,将影响它的不同因素标识为阴阳动静罢了。何况,风雨是天气现象,虽然与房子有联系,却是与房子完全不同的另一类事物,不能把它对房子的影响与房子混淆,对风雨的认识无论多么精确,也不可能有助于对房子的认识,同样,对房子的认识无论多么全面精细,对风雨的认识一点作用也发生不了。 决定生物存在的因素是生命物质在相应环境下的特定组合,决定其他事物存在的因素也是相应环境和条件的特定组合,任何事物一旦存在,就是特定的事物,在其自身的成长消亡规律或其他力量的作用下成长消亡,在这个成长消亡的整个过程中,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其中的各种环境、条件、作用因素,使用阴阳动静作为标识,便于分析认识,并不能证明事物本身存在所谓阴阳动静。也就是说,每一事物皆有阴阳且互为阻碍,并非一种客观现象,也非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标识,或者说符号,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文字符号。所以,所谓阴阳动静上下,作为文字符号的使用,对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有便利的作用,若由此认定每一事物都有阴阳动静,则就成了一个假的认识。 现代科学早已经证实,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即使是共生、寄生的生物,也只是依靠共生、寄生体提供自我独立生存的营养、温度等生存条件,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物共同生存的前提是独立生存,这种独立生存本身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各种生命因素相互合作,才能够实现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相互合作更容易生存,若相互对抗、相互阻碍,则生存难度加大。至于任何一个生命体内部的不同生命因素互相阻碍,或生命之间相互阻碍一样,加大生存难度或阻止生命而已。其他事物也是这样,有相互合作的因素存在,也有相互制约的因素存在,这些因素,用“阴、阳、动、静、上、下”表达未尝不可,但并不能因为人们使用了这样的文字表达这些因素,就认定事物本身存在阴阳,用于表达和客观存在是两码事,冯友兰先生显然是将用于表达的文字与客观存在的特性混为一谈了。 将阴阳的认识符号误认为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当然不可能真实、明确的认识客观事物。就像商品本身和商品标签,商品标签并非商品的属性和品质,只能帮助我们认识商品,真正认识了解商品,我们必须对商品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使用,若误将商品标签认识成商品本身,我们也许能够推测商品是什么东西,但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商品的品质和用场究竟如何,谁会到商店支付了商品的价钱只要标签而不要商品呢?把阴阳误当事物的属性、特征,就如同我们只要商品标签而不要商品一样。 为什么这种假命题能够在中国社会长期流传? 秦汉时候,帝王政权为了把中华大地的人口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役使下,使用暴力威吓的同时,也使用“文字狱”的愚民政策,所有使用文字表达、传播的信息都必须满足帝王政权的需要,否则,轻者坐牢,重者杀头。几乎所有使用文字表达和传播的人都不得不在表达的过程中绞尽脑汁,既满足自己的文字表达欲望,又避免遭受坐牢殺头的祸害,或者干脆投其所好,直接表达帝王政权最需要的文字信息。事物皆有阴阳动静,为帝王政权奴役、镇压民众提供了合乎需要的理论命题,后来的王朝政权都乐此不彼,广为宣传,才使得几乎所有中华大地上的人都把这种假命题当成了真命题,深信不疑。假设大家都认识到事物没有阴阳,只有生死,那么,剥夺任何人的生命都成为一种不可接受的行为。 正反并非事物属性,而是人的取舍好恶 把“事物是运动的”当作一种哲学认识,似乎更多地属于一种诡辩,它就像说活物是活动的一样,很肤浅。何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既要认识它运动的一面,更要认识它稳定的一面。就认识事物的运动来说,要认识其运动规律,如何运动,运动出现什么结果,仅认识它是运动的没什么必要。而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无论它怎样运动,它都是一种独立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是稳定的才能够进行认识,若是运动的,变幻莫测的,人们其实用不着费神去认识,随他去了。所有的客观事物,只要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相对稳定,否则,就不是客观事物。 “事物是运动的”并非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认识,但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道篇》中说:“一阴一阳为天道,事物阴阳消长为成、盛、衰、毁之四阶段”,“一事物既毁,不断另有事物继之,且有同类事物继之,一切事物,皆是继其以前之事物,继之者为正,相对者为反,继乎反而又为正,循环往复。”这段话的意思,事物的成、毁;盛、衰分别为正、反,正表示事物的出现、旺盛阶段,也表示有利于事物出现、旺盛的因素;反则表示事物的衰败、毁灭阶段,也表示不利于事物成长的因素。他进而写道:“宇宙间之事物,依照这个规律,时时生灭,时时变化。”“某一类之个体,如发展至一相当程度,则即一变而入于别类,其发展则进入一新阶段。此个体原有之性,是一肯定,即一正。在脱离旧类之时,此个体对于原有之性必有改变,此即是否定,亦即是反。” 有一些事物确实会出现生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人有生死,若说一个人生存为正,死亡则为反,未尝不可,却仅在于人们对于生死使用了正反来表示,正反并不存在什么实际意义,说多此一举也不为过。 有一些事物,如人类,大自然,从个体角度来说有生死变化,而从整体角度看,它们自从生以后就始终存在,也许最终会死,但它死的同时,人类也不存在,所谓认识也从此消失,也就无所谓事物了,那么,这种认定客观事物的生死就毫无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屈原:满怀情感"上天下地"(4)
- 下一篇:男女之道如是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