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屈原:满怀情感"上天下地"(1)


    
    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国。楚臣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着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而自沉汨罗江。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后人纪念屈原,不仅因为敬仰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救国济民的忠挚精神,还震撼于他对生死的态度。虽然屈原选择了死,但在对生死的反思和选择中,他把一个血肉之躯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热烈的情感中。他提出的死亡的命题反复锤炼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者的心魂,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 
    本文摘录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学三书》中的部分章节。通过对屈原精神的这种解读,我们或许能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 
    顽强执着地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 
    之所以要多次提到无羁的“想象”,是因为人们经常把屈原和庄子并提。庄子也来自南方,庄文中也极多“无羁想象”。楚辞中有《远游》,庄子有《逍遥游》;庄子遗世独立,神游天地,屈原也有好些近乎“游仙”之辞,也有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实践。 
    但是,屈、庄毕竟不同,其不同就在:对人际的是非、善恶、美丑是否执着。庄否而屈是。庄以其超是非、同美丑、一善恶而超乎尘世人际,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屈不同,他是顽强地执着地追求人际的真理、世上的忠实,他似乎完全回到了儒家,但把儒家的那种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情感化了。儒、庄、屈的这种同异,最鲜明地表现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