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古典文学哲学意识的诗性阐说(2)

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受到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诗学方向上往往都是以“礼-乐”作为核心的文化,以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而展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意象的表达方式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使“诗言志”成为了对于诗歌作品的本质认识。其作为中国诗学传统的主流,所强调的是社会教化的作用,却又不失现实的描述。文学是一种情境交融,却又将功利性渗入其中,做到了情志并重。正如孔子关于诗歌的认识,从长期的文学经验中做出了总结,即“诗可以兴”,即诗歌是采用“兴”的手法,对修身的意志感发出来。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主要还是围绕着“礼-乐”展开,实现了社会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服务性。
    中国的儒学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欲求,其精进的生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融远大抱负于其中,塑造了中国历代儒士积极向上的精神张势。鉴于中国古代文学充满了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孕育于其中,可以明确,在儒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忧患意识同样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特性,其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将政治思想和民族气节通过文学创作以诗性阐述,而恰恰是这种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灵魂。
    三、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比兴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作为一个诗的国度,中国文人在诗歌的创作上不仅仅是思想表达,更是传教的途径,因此,中国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心灵史,更是社会发展史。正如孔子所认为的,诗歌教人,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更是高尚人格塑造的最好方式,因此而提出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社会性作用的体会,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作用于诗,却又充分地运用环境表达心境,从而起到了感发志意的作用,使人们通过欣赏诗歌,领悟诗歌,渐渐地接受礼义的教化。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诗与歌是相互贯通的,诗是歌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以自身特有的韵律塑造了歌的美好境界。如果说音乐可以将人性引导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那么,诗就是道德的最高层次,因此而有“成于乐”的表达,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培养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和最好方式。所谓的“诗可以兴”,是指诗歌可以起到教化和启悟的作用,通过诗歌激发人、教育人,给人以斗志,鼓舞人积极向上。贾岛在《二南密旨》中对于“诗可以兴”的内涵有所提及,即“兴者,情也。……外感于物,内动于情而又情不可遏,故日兴。”可见,诗是一种特殊状态的产物,其外感于事物,内在的情感受到激发,故尔起兴。从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语录中就可以明确,孔子是从“感发志意”作为着眼点对于弟子实施启发式教育的。孔子认为,君子的品德可以界定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但是,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才能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其引导下,立即就体悟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即只有像雕玉一样不断地切、磋、琢、磨,才能够是自己达到更高的道德境地。孔子也因此而认为自己可以与子贡论《诗》了。孔子在这里所运用的就是感兴的方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当学生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于这种启发方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时候,就是从个别作品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提炼,将其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
    中国古典诗人的长处在于,其能够从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源泉,可以对诗歌以精细的体会,感受其中的深意和美感。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中国传统的精粹,而“兴”则是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针对这一点,叶嘉莹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兴”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曾经有学生针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所在向叶嘉莹先生请教。叶嘉莹先生就从“兴于诗”的角度给予了解释,并提出此为做人的第一大道理。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兴是一种创作手法,其就由于在作品中注入生机和活力。将“兴”运用于诗歌当中,可以给人以兴的感发。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之美在于意象的表达,这种表达中所体现的就是文学内容中诗性的表现力。语言是理性的表达,古典文学创作中的理性表达即为哲学意识,其中的实质则是创作者本真的心灵世界。如果说语言表达是哲学的起点,那么文学创作则是心理的起点。从人类思想的角度出发对于古典文学中的语言进行剖析,就可以从语言中隐晦的内容中找寻出文学创作的逻辑思维路径,而这也正是文学之艺术精神的表现力。可见古典文学作品是承载着艺术之美阐述了其中的哲学意味,从而将充满自由的诗意的人生境界折射出来,呈现出理性的精神空间。作者:杨立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