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及当代价值(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19世纪40年代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一百六十多年风雨历程,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仍然是我们时代“唯一正确”的哲学。从历史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对时代内涵和实践主题的独特解读,是19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们开始思索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整体演变历程开始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期和矛盾突发期,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逻辑嬗变,准确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伟大时代呼唤科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20-122。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出现都是人类思想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欧洲自近代以来,随着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整个欧洲资产阶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取得一系列经济社会巨大胜利,但却无法解决自身的根本矛盾问题。因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催生先进生产关系。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制度性特征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矛盾不断激化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曾说,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野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2]25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凸显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最终演化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利益斗争和冲突。从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高级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使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和异化状态更加明显,这一切要求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社会历史发展,新的时代已在呼唤着新的理论。马克思恰逢西欧经济社会发展经历重大转折的变革时代,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等领域,也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是18世纪后,《罗马帝国史》《英国史》《路易十四时代》《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等一大批历史著作的诞生对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17—18世纪的《论出版自由》《政府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对“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的重要理论基点。三是以《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来说,有着重大而现实的价值。四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总体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对时代课题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在理解近代哲学以及其他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唯物主义。 
    二、美丽嬗变催生科学理论 
    (一)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发 
    纵观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少年时代的马克思是康德、费希特的追随者,洋溢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现着德国早期理想主义,他开始转向研读在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大学时代是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思想的转化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比较研究》中,马克思开始对当时德国盛行的思辨哲学进行批判,走向了理想与现实的批判路径。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理想主义的民主主义革命信念先后投入《莱茵报》和《德法年鉴》的编辑工作之中,但“出版自由”“林木盗窃”等大量现实问题的讨论使他对尘世批判转向对现实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缺点日渐明显,马克思开始转向以社会革命为主体的“革命实践”。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客观理性”思想,阐释“自由理性”思想,马克思认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德法年鉴》期间,马克思开始立足于市民社会来解决现实的国家政治问题,逐渐从思辨哲学批判转向用唯物主义来思考实践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是一种理论的解放,但哲学批判的理论成果必须交由实践检验。即“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9显然,对现实的批判,不仅需要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来摧毁旧的制度,而且还要用先进的、彻底的理论武装群众,让理论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但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理论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2]15事实上,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已完全站在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立场,全面批判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原则和经济生活。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莱茵报》与《德法年鉴》期间对现实的批判,是他最终同黑格尔哲学决裂的起点,而《导言》和《论犹太人的问题》是对思辨哲学批判的逻辑后承,标志着马克思的“两个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