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初探《孙子兵法》军事管理哲学思想(2)

孙武还提出要把感情注入到军队管理之中,一方面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士兵:“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对待士兵和部属就要像对待“婴儿”、“爱子”一样,上下一致,同生死共患难。这种仁爱士卒的情感注入是治军的一条成功心得。另一方面又强调要严格管理、严明纪律:“爱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如娇子,不可用也”《地形》。对士兵的关爱但不要溺爱,不要放纵管教,让其放荡不羁这样难免丧失士兵的战斗力,这才是在管理中融入了真正的爱的情感。 
    最重要的是,孙武作为一位军事家,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亡国不可以复存,司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他主张对战争慎之又慎,非常珍惜士兵和百姓的生命。所以他特别提出了“全胜”的主张:“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这样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以最小代价尽力追求战争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兵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原则就是要尽量保全一个国家、军队和人民,而不是彻底消灭。用兵作战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百战百胜的将军不是我们想要的最好将军,因为那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财物的严重损失。 
    (二)《孙子》管理辩证法 
    在《孙子》这部军事理论专著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管理辩证法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孙子》军事管理哲学中,孙武看到了战争现象或军事管理是与政治、经济、外交等辩证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运用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战争现象、军事管理问题进行考察与解读。孙武说:“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始计》, 其中的“道”就是指政治,即“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开明的政治才能上下一致,才能使军事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孙武又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军行》,在通过分析、联系敌方的军事战略管理的情况下,从而促使自己有效的军事管理策略,这是构成战争胜利和军事管理成功的重要经济联系手段。同时又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作战》,也正是由此,孙武指出持久的战争会破坏经济,使得民不聊生。所以主张:“兵贵胜(速胜),不贵久”,反对“久暴师”。如果“久暴师”则会导致“力屈才褝”和“国用不足”。这充分说明战争管理活动是与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对战争或战争管理是一个决定性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被保障性因素。最后还提出战争与外交的普遍联系:“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道诸侯意图的时候就不要与之结交。“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将兵威加到敌人头上,能使其得不到盟国诸侯的配合策应。还说:“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不争着去与天下诸侯结交,也不使任何国家的势力强大,相信自己的力量,把兵威指向敌人,就可拔取它的城邑,摧毁它的国家。 
    2,矛盾的观点。孙武不仅指出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更指出矛盾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转化。孙武说: “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当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他们疲劳;当敌人给养充分,就设法使其饥俄;当敌人安处不动就要设法调动它。孙武还提出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军行》,作战的关键是在敌人,从而分析了将帅在战争中取胜的客观条件。对于矛盾着的各方面,孙武也有主次之分。在预计战争胜负的五个方面当中,他指出“道”是第一位的,这充分说明在比起军事治理来说他更看重政治管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用战争获胜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获胜呢,孙武当然选择了后者。由此他提出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而在《地形》篇中:“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谈到这六种败兵情况后,孙武指出:“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这说明比起天灾他更关注人、人的生命管理。 
    3,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④。孙武认为由于战争形势总是处于迷蒙不清的情形之中,所以比起其他事物更带有不确定性。再加上敌方总是使用各种手段伪装和隐蔽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要透过表面的、迷蒙不清的复杂现象去发现敌人行动的真正企图就愈加困难和迷茫。他说:“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行军》,敌人距我近而安静如常,一定是凭恃险境;敌人距我方远而向我挑战,一定是想诱使我方进攻;敌人在平坦处驻扎,一定是有其有利之处。所以作为将帅必须识破敌人的意图。又说:“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行军》,这其中既有真象也有假象,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孙武通过分析和思考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其中“众树动者”即众多树木摇动,这是假象,暗示敌人来的表现,这才是敌人的真正实质;“众草多障者”即在杂草丛生处设有许多障碍物,这是假象,暗示敌方为了疑惑我方而设置的伪装,从而使我方产生疑惑这才是假象中的真正实质,等等。而孙武又认为,在战争指挥(管理)上,不仅要从现象看到内在本质,而且还要善于分析和研究从假象中看出本质来,这种识别度更难。他说:“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敌方试图利用假象蒙骗我方,我方必须透过假象发现敌方的企图,进而利用敌方的假象的真正实质,并找出敌方破绽一举歼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