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意蕴(1)

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存在诸多不够准确的观念与认识,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比如人们始终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什么是“中医”,什么是中国传统医学,什么是传统医学,什么是民族传统医学,什么是现代医学,什么是“西医”,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传统医学,等等。这些困惑所造成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大到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小到具体病人的诊治。因此,我们有责任逐渐认识和解决这些困惑。众所周知,传统医学往往是古典哲学概念、临床实践与经验和区域性文化的混合体,而各民族的古典哲学常常是其构建传统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因此,深入思考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同样,对中国传统医学哲学基础和基本框架的思考,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相关困惑和问题。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况 
    中国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传统医学、维吾尔族传统医学、藏族传统医学、蒙古族传统医学等。在中国的民族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相应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更完善、临床实践也更丰富,因此,汉族传统医学在中国以至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最大。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当时所谓的“西方医学”大举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以汉族传统医学为主的部分中国传统医学又有了“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西医”,即当今的现代医学。组成中国传统医学的各民族传统医学往往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族传统医学(中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以气、理、神、虚、太极、阴阳、五行等古典“中国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上体现古典“中国哲学”的整体性、有机性与动态性,以脏腑经络等为生理病理基础,以华佗、扁鹊、张仲景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和《伤寒杂病论》等。理论体系中解剖学知识相对薄弱,强调阴阳平衡,病因学强调“六淫”、七情,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创立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大治法,根据所谓君、臣、佐、使原则组方用药。中国的维族传统医学成医于约公元前4世纪,以古希腊哲学的气质论与体液论等为理论基础,同时也吸取了阿拉伯医学和“中医”的精华,拜德热丁?苏皮阿訇、哈孜巴义、鸠摩罗什、西拉汗、法拉比、伊本西拿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验方锁要》、《哈孜巴义药书》、《医典》等,对人体解剖认识较深,除重视四诊外,还将望诊范围内的尿诊、观察大便、痰诊另立诊法。中国的藏族传统医学有2500年左右发展历史,也以阴阳、四元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居悉》即《四部医典》等,藏医学重视五脏六腑,认为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由三大因素(“隆”——指气、“赤巴”——指火、“培根”——指水和土)、七物质(饮食精微或乳糜、血、肉、脂、骨、髓、精)、三种排泄物(汗、尿和粪便)、360块骨头、九大孔窍以及黑脉和白脉组成,除四诊外,和维吾尔医学一样,还特别注重尿诊,且诊疗也具辨证论治之特点,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组方,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中国的蒙古族传统医学有2700多年发展历史,13世纪初成,18世纪形成独特体系,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作为基础,以罗布桑丹津扎拉桑、伊喜巴拉珠尔、龙日格丹达尔、占布拉道尔吉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四部甘露》、《蒙药正典》、《方海》等,对人体解剖认识也较深刻,除常用问、望、切诊外,还重视按、闻、嗅之诊察方法,同时重视尿液诊察与疾病寒热之辨别。中国的傣族传统医学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世纪之后,以古代唯物论和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为核心,以瓦几腊别、古马腊别、雅当拿摩雅捌顿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罗格牙坦》、《巴腊麻他坦》、《嘎牙山哈雅》、《档哈雅龙》等,对人体解剖结构理解较透彻,注重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辨证与三盘辨证,治则讲究、治法丰富,组方分为单方、小方、大方。中国的回族传统医学成医于公元13世纪,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以马世奎、马金良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回回药方》、《吴忠市中医药验方集》、《回族医药概览》等,解剖学知识比较薄弱,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注重辨证论治,治法较灵活、丰富。中国的苗族传统医学有三千年发展历史,巫医合一,兼具神学、巫术等特点,解剖学知识也比较薄弱,把一切疾病归为冷病、热病两大类,冷病热治、热病冷治,治法较丰富,组方有配单不配双和三位一体两个特点。中国的壮族传统医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唐宋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为理论基础,以罗家安等为其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痧症针方图解》、《壮族医学史》等,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位于颅内、胸腔和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都称之为脏腑,但其没有明确的脏和腑的区分观念,重视目诊,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动物药的使用非常重视且有规律。通过对以上中国各主要民族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成医时间、哲学基础、代表人物、代表著作、解剖、生理、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特点等方面的简要比较,可以发现各民族传统医学在诸多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均符合经验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们当中又以汉民族传统医学为最完整、最成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