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臧乐源】哲学的生命力 (2)

二、哲学要在争鸣、论辩、探讨中发展 
    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展开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这是《文史哲》办刊的又一优良传统。就哲学问题来说,50年代的《文史哲》,有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规律、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规律等方面的争辩文章。从这些文章看,有的是名家之间的论争,有的是无名者向权威人士的挑战,也有的是中外学者之间的探讨。这些争辩文章的特点,是同志式的各抒己见,是平等的商讨,是为了真理的追求,哲学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⑵百家争鸣也是哲学发展的动力,是哲学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源。因为,真理愈辩愈明。各种不同见解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哲学只有在不同学术观点争辩中,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真正步入真理的殿堂。通过争辩,正确的观点得到更深入地阐发,论据更充分,内容更充实,真理性更鲜明。通过争辩,博采众家之长,舍众家之短,把众家带有真理性的颗粒,铸造成一颗真理的宝石。古希腊的哲人们,就很懂这个道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风盛行, 他们把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辩证法。争辩中求真理,争辩中发展真理。就以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来说,经过几十年的争辩,大多数同志取得一个共识,既承认道德的阶级性,又承认道德的继承性,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以阶级性否认继承性或以继承性否认阶级性,都是错误的。应该说,这更接近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情况,更接近真理。
    我们说真理愈辩愈明,争辩促进科学和真理的发展,还在于真理不能定于某些权威学者,也不能以多数人的意见为转移。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只有那些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藐视“权威”、敢于创新,具有大无畏精神的人,只有那些面向现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人,只有那些努力学习、具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在科学和哲学上有新的突破,才能在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方面,提出新的见解,发现和发展真理。真理的发展过程往往是这样:首先发现真理的往往是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少数先进分子,而后才逐步为多数人所接受。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起初,真理不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马克思、恩格斯手里有真理,但是他们在开始的时候是少数。列宁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也是少数。我们党内也有这样的经验,在陈独秀统治的时候,在‘左’倾路线统治的时候,真理都不在领导机关的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历史上的自然科学家,例如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学说曾经在一个长时期内不被多数人承认,反而被看作错误的东西,当时他们是少数。我们党在1921年成立的时候,也是少数人,可是这几十个人代表了真理,代表了中国的命运。”⑶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我国汉朝的赵充国,他关于在西北屯田的正确主张,在开始时,赞成的人不过十之一、二,只是到后来,才逐步为多数人所接受。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关于节制生育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是真理。但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并没有为多数人接受,反而受到了两次围攻和批判。只是到了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为其彻底平反,他的新人口论,才为大家所公认。由此可见,真理是不能以人、也不能以多数人少数人来定夺的。一种学说是否是真理,就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为此,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应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应特别重视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一些新见解,这些见解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有错误的方面,但它往往含有真理的成分。在同志式的争辩中,会显示其真理的特性,从而促进真理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就许多哲学理论问题展开了论争,学术气氛相当活跃。这是好事,它预示着哲学有新的发展。只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就一定会促进哲学的进一步繁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