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彭昊】论“庄出于儒” (3)


    三 “庄出于颜氏之儒”说之补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能否进一步肯定,“庄出于子夏之门”还是“庄出于颜氏之儒”呢?我认为,相比之下,归于颜氏之儒的可能性更大些,章太炎、郭沫若二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庄子》书中谈及儒家及孔门弟子之处举不胜举,可奇怪的是,子夏作为孔子比较有影响的弟子,却一次也未谈到。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论语》中,子夏(卜商)是提到最多的孔门弟子,有23次,而颜回才15次。[3] (P217)即使是出自子夏之门的田子方,《庄子》中也仅出现1次,至于以《田子方》命名的外篇,并非突出表现了田子方的思想行为,只不过因为第一句是“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而命名的,无甚深意;而且,文中田子方向魏文侯描述自己具有“全德君子”风貌的老师,但这位老师并不是子夏,而是东郭顺子——一位于史无征,极难考辨的道家人物。所以,“庄出于子夏之门”说既无师承关系,也无理论渊源。
    倒是颜回在《庄子》与《论语》中颇多一致之处,颜回是庄子和孔子赞赏有加的人物,庄子大量记载颜回的言行举止,充分展现了颜回的思想,其对颜回言语的描述还多于《论语》中的颜回,可以说,在《论语》的基础上升华了颜回,甚至还让颜回为师对孔子论述“坐忘”。为什么庄子这样拔高颜回的形象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颜回与庄子同为彻底的隐士,视安贫乐道的生活为理想的人生境界。
    清人罗焌曾说:“庄子之论心斋坐忘,所由托为孔颜问答欤?是颜子之同乎道德家者也。”[4] (P112)他也注意到颜回与庄子的共同之处——都是修养境界极高的道德家。从二人的生平来看,他们都生活在贫穷之中终身未仕。《论语》中讲颜渊“不幸短命死矣”,“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论语·雍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颜回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早死。”为什么会白发?就是因为生活境遇极差,营养供应不足,最终导致早亡。而庄周也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履而过魏王。(《山木》)
    还被曹商讥笑为“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列御寇》)。庄周除了有过短暂的漆园小吏生涯(严格地说,这并非出仕)之外,其余时间或“钓于濮水”(《秋水》),或“行于山中”(《山木》),拒绝为相,宁愿“曳尾于涂中”(《秋水》),过着隐逸的生活。
    庄子与颜回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还在于:二人都有致仕之才而放弃出仕,自觉寻求摆脱名利束缚而达至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颜回是否有致仕之才?这一点应该不被怀疑,即使没有颜回出仕的记载,但他们的老师孔子称赞他为完人:“回也其庶乎”(《论语·先进》);“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孔子在夹谷之会、“堕三都”事件中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和治理才能,但他有时还自认为赶不上颜回(《论语·公冶长》)。颜回也曾向老师学习过“为邦”之事,孔子详细地加以讲解(《论语·卫灵公》),“闻一而知十”、“退而省其私,亦有所发”(《论语·公冶长》)、“好学”(《论语·雍也》)的颜回在治世,救世方面是有过深入思考的,并且他也充满自信。当孔子问他志向时,他的志向比子路更高远,是“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所谓“施”,杨伯峻先生认为与《淮南子·诠言训》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的“施”字同义,按《礼记·祭统》注的解释:“施犹著也”,即表白的意思[3] (P53)。后儒也充分肯定了颜回的种种才能。《周易·系辞上》说:“颜渊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而未尝复行。”程颐曾撰《颜子好学论》,王阳明甚至称“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5]。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颜回终身未仕,隐居陋巷。庄子也对自己的致仕之才颇为自负,他自喻为品行高洁的鹓雏,视相位如腐鼠,哀叹自己“士有道德不能行”,若无治世之才,楚威王也不会派人来聘他为相。[6] 只是由于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境界,庄子才主动选择了归隐之路,和颜回一样地“屡空”(《论语·先进》),“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物质贫困,却体验到高大、完满、自由的精神追求,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可以说,庄子自觉选择了先贤颜回曾走过的隐士道路,并且把颜回的隐士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为后代隐士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精神家园。同样,我们也可分析《庄子》对颜回的刻画。
    颜回是《庄子》中着墨较多的儒家人物。庄子在《论语》的基础上,进一步丰满了颜回的形象,有时甚至成了道家人物,而凌驾于孔子之上了。但总的来看,颜回还是符合《论语》原貌的。
    颜回有致仕之才,所以他准备好了与乱国暴君相处的两种方法,即“端而虚,勉而一”,“内直外曲,成而上比”(《人间世》)。《论语》中,孔子评价颜回“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颜回十分尊敬老师孔子,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叹(同上)。所以,庄子大量记载颜回师事孔子的故事。《人间世》中,孔子对颜回论述如何与暴君相处,最后得出“心斋”的方法;《大宗师》中,孔子对颜回论超脱生死之情,而“入于寥天一”;《达生》中,孔子对颜回论述凡外重者内拙;《山木》《田子方》《知北游》中均有颜回好学深思精进不已的故事。孔子曾对子贡说:“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曾子亦称引颜回“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据此,庄子让颜回对孔子论述“坐忘”(《大宗师》),成为孔子老师。《论语》中未记载颜回拒绝出仕一事,庄子则依其安贫乐道,不求施展治世之才的人生追求,合理安排了鲁国国君以币迎颜回(阖),颜回婉拒脱身的故事,称赞他“真恶富贵也”(《让王》)。庄子还让孔子劝说颜回出仕,颜回说:“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同上)充分展现了颜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可以说,庄颜二人都是在有意识地超脱世俗,构建隐士的精神家园,获得心灵的充盈自足。正因为心有灵犀,所以庄子尊重前贤名儒颜回,精心塑造颜回的形象,使之变形甚少,也许是在引以为隔世知己吧。
    当然,我这里只是推测“庄子之学出于颜氏之儒”的可能性极大,尚不能确定,有待于新的文献和研究。
    【注释】:
    ①本文把《庄子》视为庄子学派的作品总集,认为是庄子及其弟子的共同思想,尽管内篇与外杂篇在思想方面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属于庄子学派内部的分歧,并没有损害该书在思想上的完整性,系统性,所以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了称谓的简便,直接称为庄子.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崔大华. 庄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罗焌. 诸子学述[M]. 长沙:岳麓书社,1995.
    

    [5]张立文. 王阳明全集·别湛甘泉序[M].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6]司马迁.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3期。编辑录入:齐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