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 (5)


    五
    因此,荀子的种种说法都是确有其指的,仁义礼智圣之五行,上接孔子释《洪范》“休征”之语,下应孟子答性善之说,既与《中庸》相应,又散见于其它文献之中。虽然因为所本的五行理论导致“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但是也曾经广为流行。荀子所说不错。
    有学者认为《五行》虽然成书较早,但作者或非子思。其实只要我们能够确定荀子批判之语,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之说(子思是发挥孔子思想)。当然,先秦诸子作品多数是学派之作,也由此而导致竹简与帛书《五行》有所不同,而且《五行》与《中庸》的核心思想也不完全一致。但今天,我们恐怕拿不出比荀子所见还坚强的证据,否认子思首倡仁义礼智圣五行之说。
    也有学者根据《五行》传文中引有世子之语,遂认为《五行》传文有可能是世子作品。传文中曾经两引世子之语,所引第一句话有残缺,对应于经文中的“同则善”作解。魏启鹏先生补作:“世子曰:人有恒道,达□□□□□□□也,间(简)则行矣。”[5] (P54)庞朴先生将“□□□□也,间(简)则行矣”补为“[‘不简不行’]也,间(简)则行矣”[30] (P62-s3),属下,正对应经文中的“不简不行”,当从。则此处引世子之语,是《五行》传文以之作为解说“同则善”的补充。第二处引世子之语,是对“不匿,不辩于道”的解说。在传文已经解说了“匿者,言人行小而轸者也。小而实大□□□也”之后,引世子之语:“知轸之为物也,斯公然得矣。”然后传文又解释“轸者,多矣,公然者,心道也……”可知世子的话还需要传文的再解释才能入传。当时的儒家内部对于一些公用术语,均有解释,此处传文是引世子之语解释“轸”,由此又附带要解释“公然”。可以看出,世子之学与传仁义礼智圣五行那一派儒生的话语系统之间,有所差别,否则不需要对世子话中的词语再作解释。不过也可能此处作传者对世子之语比较熟悉,或可能曾学于世子,故而引世子之语入传。所以,这里的世子之语,应该和古书中常见的君子之语,尤其是《左传》中的“仲尼曰”、“君子曰”一样,是用来作进一步解释经文之用的,不能作为判断《五行》及其传文作者的标志,只能说明作传者对于世子之语比较熟悉。即便作传者曾学于世子,或者世子曾为《五行》作过解释,如同《榖梁传》保留了先师之言一样,那么《五行》也当非世子作品,世子只能被归入传授仁义礼智圣五行的学派之内,而今所见《五行》传文的最后成书者,也不是世子。此外,刘信芳先生指出,今所谓的《五行》经文中,本身就有“说”的内容[12]。世子为七十子弟子,与子思辈分相同,如果刘说成立,那么世子本人应当不会晚至给有说的《五行》再作传。
    总之,对于《五行》传文中所引世子之语,较为妥当的看法,应该是作传者采世子之语作为传文的补充,世子本人与《五行》没有太多关系。关于《五行》传文的作者或时代,还有待更多的材料以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