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唯物主义视域下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逻辑解读(2)


    第三阶段:爱尔维修对“物质”的天才说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冬眠期之后,唯物主义又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原子论物质观被认为是主流的思想,即认为世界在本原上是物质的,物质就是原子,原子及其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共同构成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是把近代自然科学家关于物质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绝对化,把它移植到哲学上来而形成的,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痕迹。从实质上看,这种物质观仍未摆脱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固定形体的窠臼(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提出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应该是“物质实体论”物质观)。 
    “众人皆醉,终有醒者”,在“原子论”物质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为哲学认识论和科学研究的显著特色与主流思潮的时候,爱尔维修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尽管这声音是如此的微弱,其见解也没有为人们所接受,甚或他最终还是与大众同流合污,但他毕竟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 
    对于爱尔维修,我们以往研究的最多的是他的以经验论为特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基于功利的社会历史观以及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革论。其实。爱尔维修对“物质范畴”的认识显然比他的同时代人更加理性,也更接近于对“物质范畴”的正确认识。他反对把物质定义为实体的观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意义(指确定物质这个词的意义——引者注),我们就会承认人是物质的创造者;物质并不是一个东西;在自然中只有人们称之为物体的个体,我们只能把物质这个词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性质的总合”。在这里,爱尔维修认为物质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切物体所共有的性质的总合”,即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总和,这就初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把哲学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的缺陷,使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通过具体事物而高度概括抽象出哲学的物质范畴,这是他的伟大的卓越的贡献,他为以后哲学的物质观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遗憾的是仅此而已,他未能摆脱笼罩在他那个时代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迷雾,并在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诱惑下,回归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中,“这个词的意义这样不确定,我们想知道:是否广延、坚固和不可人性就是为一切物体所仅有的共同的性质;是否一种力的发现,比如引力,不能够使我们推断物体还有不可认知的属性;像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固然显现于动物的有机形体中,但是也可能为一切个体所共有。把问题归结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感觉到:如果严格说起来,不可能证明一切物体都绝对没有感觉,那么关于这个课题任何不为天启所启示的人,只能靠衡量和比较这种意见的或然性的和相反意见的或然性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实际上他认为,物质除了广延、体积、不可人性外,还有感觉性。他从物质结构人手,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等同起来,把自然科学家的关于物质结构的研究成果移植过来,升华为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把广延性、体积、不可人性甚至感觉等作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特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和他那个时代即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流合污了。 
    第四阶段: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的指导性说明。但是,爱尔维修的这一闪光的极具价值的思想没有也不可能被埋没。 
    19世纪70年代,耐格里比较明确地提出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的区别问题,明确提出了“物质等一系列概念是什么”的问题。这就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必须对“物质”以及时空、运动和静止等哲学范畴问题做出认真的研究和说明。其时,马克思正忙于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资本论》的写作。回应这一挑战的任务就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恩格斯吸取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在物质观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继承并吸取了爱尔维修对物质的天才说明,同时又克服了他的定义的形而上学缺陷,对物质做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确实有人认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因为抽象的物质和运动还没有人看到和体验到,只有各种不同的、现实地存在的实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和体验到。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取出来的。”恩格斯对哲学上的物质的这一说明,虽然没能给哲学的“物质”做出科学的定义,但他准确地抓住了哲学上的物质和经验中把握到的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本质区别,清楚地认识到了以往哲学物质观的严重缺陷,明确指出了哲学的物质或物质范畴是对“各种实物”即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和普遍性的抽象和概括,这对后来列宁为哲学物质做出科学规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形成。历史发展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研究也进入到了新的层次,随着电子、放射性现象、放射性物质、光的波粒二象性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原子的内部世界被打开了,“原子即物质”的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面前暴露出它致命的缺陷。当时许多深受形而上学物质观影响的科学家提出:“物质湮灭了”“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原子)被消灭了”,一些唯心主义者也乘机进攻唯物主义,提出“唯物主义破产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列宁担负起了捍卫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他总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经验,依据自然科学提供的最新成果和材料,吸取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对“物质”及其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其中特别是恩格斯对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性说明,对哲学的物质做出了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性上坚持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统一性上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哲学的高度准确地概括抽象出一切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最大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提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结构属性混为一谈的严重缺陷,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毫无疑问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列宁对哲学的“物质”(或“物质范畴”)的这一科学规定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正是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个性到共性的逻辑发展规律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阿那克西曼德、爱尔维修、恩格斯的物质观合乎逻辑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王亚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