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保守不等于落后 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在进步机制(1)


    孔子立足于保守主义的认识论谦逊,以“克己复礼为仁”,竭力维护既存的礼法制度。这种政治理念并不是出于对“周礼”本身制度价值的终极性评价,而是对于自然形成的有效制度的认可,维护的并不是某一个特定制度模式,而只是旨在一般意义上保守那些源于实践的政治制度的社会功用。
    孔子政治理念的第二个保守主义特征是对于制度变革的态度。保守的目的并不是如正统主义对某一政治理想的坚定不移,而是强调在现存有效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审慎渐进的社会改革,保守的不是特定意识形态,而是以制度的社会功用为唯一取舍标准。如此,一方面防止激进变革造成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最终是民众承担重大的社会灾难;另一方面,让社会制度的自然形成机制得以充分检验和筛选改革措施,使人类自主政治行为接受有效的自然整合,推动社会实现“日日新”的持续进步。
    如果上述论点能够成立,孔子就必须阐明这种“审慎渐进的社会改革”是如何可能的,也就是要给出内在于这种政治理念中的社会进步机制。否则,上述判断固然无法获得逻辑支撑,而儒家政治思想或有流于肤浅甚至于反动之虞。
    我以为,孔子政治保守主义的内在进步机制就是“中庸”之道,而整部《中庸》、甚至《论语》的主题正是对于“中庸”之道的展开和示例。
    一、“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
    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但究竟何为“中庸”却数千年莫衷一是,这或许是被“极高明”所误导而陷入玄虚之所致。与后世对于儒学本体论的质疑相近,研究者对于经典中极为明确的“中庸”表述视而不见而一味寻求“极高明”的奥妙解读。
    《中庸》第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第11章,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可见,所谓“君子”就是“依乎中庸”的“诚之”者,惟有“道中庸”者才能称得上是“君子”。显而易见,子思子所谓“中庸”无非就是“君子之道”,而《中庸》的主要内容就是阐述何为“君子之道”以及如何达到和实行“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的目标是“致中和”、“五达道”;
    君子之道的德性是“三达德”,是“孝、悌、忠、信”,是“仁、义、礼”;
    君子之道的特征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君子之道的原则是“诚”、“诚之”,是“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君子之道的修养法门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内省”,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理解了这个命题,就可以随即领会《中庸》、《大学》特别是《论语》等儒家经典之主旨就是对于“中庸之道”的具体表述、示例和修道方法的指引。儒家经典的言说方式当然是较为感性的,以此来阐明重大理性概念较之理论分析的方式更加直观、饱满,但也有容易流于教条之蔽,《中庸》后十三章和《大学》或许正是儒学理论补救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