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乔木与世臣——论何谓国学复兴?(4)


    三
    第二个是教育层面。现代中国的教育乃秉承西方之教育模式,是职业化的,其目的是爲了传授知识以及最后获得工作,即便是人文教育亦是知识性的,而不是知行合一式的成人教育。这样,要真正的复兴国学,决不是在学院内做一些知识性的国学研究,而是要根本复兴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其根本精神可用“学达性天”四字述之。所谓“学达性天”乃是一种天人性命之学,即以天道宏大生命,以生命彰显天道。故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实践之学。这种教育理念必然内在地包含以下几个维度:
    其一,求放心与变化气质。“求放心”出自《孟子》,乃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若教育果能知“求放心”之大本,依此存养修持以至变化气质,而终于尽性成德。于此,则诚可以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只是认知德性,而是成为善良的人——教育目标。
    其二,开而弗达与学贵自得。“开而弗达”是儒家开宗立教的传统,源出于《礼记•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知识性的教育力求知识的全尽而清楚明白,但成人的教育却只给一个入口,此即是“开”,其余的要自己的“发”,因为这些都不能别人替你去做。因此,“开而弗达”又必然意味着“自得”,即在自家的体悟与践行中获得。
    其三,师友讲习与知行合一。传统的师友讲习不是现在的开学术会议与讨论,而是相互砥砺学行,以求改过迁善。“此事不借资于人,人亦无着力处。圣贤垂训,师友切磋,但助鞭策耳。”(《陆九渊集》卷五《与舒元宾》)若一个人离群索居,则情因之肆而莫之警,欲因之纵而莫之泥,焉能立教以成人?因此,师友讲习不只是知识性地讨论问题,而是指陈人的病痛处,以便更好地践行。
    其四,退息居学与持敬存养。“退息居学”亦出自《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正业”就是礼乐诗书等经典,居学就是私居之学。人之为学求道,不只是于经典中识义理之当然,更须在事上求正心诚意、居敬行简,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皆是学。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事上自家觉悟而有得后,方可“虽离师辅而不反”。质言之,“学”即在生活中。所谓“学”在生活中,就是于此持敬存养。但现代教育只有课堂讲授,没有退息之存养、居学之操持,是故难以立教成人。
    教育之基本理念既是学达性天、理合神人,则教育必具有宗教的意味,决不只是平面的思想灌输与知识传授。实际上,中国教育传统中“庙学合一”的体制,以及此体制下的“释菜礼”或“释奠礼”正是通过礼仪的宗教意味来传输这种教育理念。
    “释菜礼”或“释奠礼”自古即有之。《礼记·文王世子》云:“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又,《礼记·学记》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凡此皆表示在开学之初,学生都穿着礼服祭祀先圣先师,以示敬学之诚。这种祭祀仪式是表示学有所统、道有所承,且所关甚大,非可有可无之知识也。即便是学有所成以后,亦要行释奠礼,以表示道统的神圣以及学人之敬畏,即皇帝太子亦无例外。《晋书》卷十九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