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政治儒学与中国民主(7)


    蒋庆和康晓光以及徐复观之间的不同可以归结为如下问题:第一,儒学应否作为一种被国家支持的意识形态、宗教、哲学或者信仰体系,而被赋予特殊的地位?第二,所有中国公民应否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即最高政治机构应否经在自由和公正的选举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和普及的投票产生?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在多大程度上,中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在多大程度上,中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
    对于第一个问题,蒋庆显然认为儒学应该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它表达出超越神圣性的现实,并且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力量。然而,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可能有这样的质疑,即为什么儒学应该垄断精神上的真理?为什么其它得到一些中国人赞同的宗教、哲学或者信仰体系就是应该被歧视呢?如上所述,这将构成对他们以至他们的人性尊严和信仰自由的不尊重。对于第二点,即使儒学在过去长时期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一种主导性力量,但这并不表示它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具有主导性的力量。儒学是否将会或者应该如此并不是由国家决定,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化,由中国人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决定。
    现在我们转向民主的问题。不管是蒋庆和康晓光,还是徐复观,都援引儒学来支持他们的立场。蒋庆和康晓光认为,根据儒学,尽管人人都可成为圣贤,但实际上一些人要比其它人具有更高水平的学识、修养和美德。因此,在儒学中存在君子和小人之分。他们认为儒家的观点就是具有权力的地位和职责应该仅仅对那些有德行的人开放。所以,无视他们的道德和学识资格之别,让每个人都享有完全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而赋予优秀的人特权并不是错误的。
    徐复观依据儒学中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民主(就平等的政治参与权而言)具有儒学基础。他论证到,因为人性本善和所有人均具有人性的尊严,所以他们应该被尊重,并且能够信任他们去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就民主作为一种信任人民并授予人民政治权利的制度而言,这和儒家对人类本质的见解是一致的。徐复观也指出,儒学要求拥有政治权力的人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行事,不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滥用权力。这也是民主的原则和目标。徐复观又提出有关区分“修己”和“治人”的重要观点:儒学确实要求儒学的践行者和统治精英进行自我修养并成为君子,但这种君子和小人之分仅仅是为了自我修养的目的,并不应延伸到政治领域用来剥夺或者减少普通人的政治权利。其实如果视普通人为小人,不信任他们,这将会与儒家的这个观点相矛盾:即统治者应该根据人民的意愿施政,并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的爱戴和支持。
    在我看来,徐复观对儒学的解释,使儒学和民主思想融合,并支持民主,这种解释要比蒋庆和康晓光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我们不反对像蒋庆和康晓光所强调的:儒学的确坚持政治权力和责任应该由那些富有学识、教养和德行的人持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或者宣称自己属于此类人的人)应该永远成为自我繁殖的统治精英,而没有必要对普通民众负责(通过定期的选举)。如果徐复观是对的,那么我们能够信任普通人可以辨别谁是具有足够学识、修养和美德的人,并值得被选出来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这意味着儒家那种认为政治权力的职位应该由那些富有学识、修养和美德的人所拥有的观点,和民主的(根据徐复观的解释,也是儒家的)那种认为普通人能够判断和决定谁值得持有那些行使政治权力的职位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内在的冲突。在一个儒家文化的社会中,人们会辨别和选择那些具有儒学所肯定和追求的道德完善和优秀品格的人到政治权位上。另一个方面,如果一个社会并不具有儒家文化,一群自称是儒家精英的人将他们的统治和价值观强加在人民身上,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儒家思想的。这不是儒学,而是一种极权主义。
    因此我在本文作出如下的结论。尽管徐复观和1958年《宣言》的政治儒学创立于半个世纪前,但是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并回荡在我们心中。蒋庆和康晓光提出的将儒学作为中国的意识形态的建议,不是中国政治改革的长远之道。相反,儒家学者应该支持公民社会的自由空间和人权的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完善化,从而使得儒学——和其它宗教信仰一样——能在公民社会中繁荣发展。当儒学复兴、而中国民主发展又更进一步时,国人将能够直接选出身具道德素养和优秀品格的领导人——这些品格正是儒家式自我修养的成果,而这些人将会把儒家的仁政和德治理念付诸实践。
    注释:
    [1] 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本文原文为英文,由吉林大学法学院的侯学宾先生和作者本人的研究助理李道晴先生翻译成中文,作者谨此致谢。
    [2] 《宣言》原于1958年在香港和台湾发表于《民主评论》和《再生》。中文全文后来以附录形式(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收录于唐君毅[4](P125),亦收录于唐君毅[5](第二部份)。
    [3] 关于徐复观的生平,参见[10]。
    [4] 见上注2。 
    [5] 参见[10](P225-232)。 
    参考文献:
    [1] 蒋庆:《政治儒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2] 蒋庆:《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台北:养正堂文化,2004年)
    [3] 康晓光:《仁政: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2005年)
    [4] 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
    [5]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第四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6]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学生书局,1980年)
    [7] 《尚书.泰誓》
    [8] 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2006年)http://www.cccrx.com/2006-1/2006115174902.asp 
    [9] 范瑞平(编):《儒家社会与道统复兴:与蒋庆对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 肖滨:《传统中国与自由理念:徐复观思想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12] 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萧欣义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增订再版)
    [13]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