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易雅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易》(60)

六二:妇丧其髴,勿逐,七日得。
    被囚羑里期间,根据竹书纪年,这一期间历经7年。
    髴,古代妇女的首饰。
    渡河时妇女的头饰掉下来被河水冲走了,不要去捞,太危险,过几天安定下来后再买就是了。
    这一爻的隐喻很含蓄,主旨是说先抓紧过河、渡过眼前这个难关要紧,不要在乎那点金银的损失,因小失大。过河之险境比喻文王的羑里之难,妇丧其髴比喻为了营救文王用作贿赂的金银财宝。钱财是为人服务的,只要有人,钱财失去了还会再回来。实际上,文王七年出困后重展抱负,振兴国家。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七日后重新获得,是以中正的手段。革鼎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从羑里归周后的3年,根据竹书纪年,这期间文王振兴经济、招揽人才。
    高宗,殷代中兴帝王,名武丁。
    鬼,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鬼方,一般认为是殷时西北边疆上的国家,亦有说“鬼方”即后来的匈奴。我认为“鬼方”不是某个具体方国的名字,而是对反叛中央王权方国的泛指。但指方国也好,指叛逆也罢,都只是一个名词的理解,还需要资料佐证,并且于主题的理解基本没有影响。
    高宗当年讨伐叛乱,三年取得胜利。
    小人,平民百姓,这里比喻能力平庸的将帅、实力薄弱的国家。没有能力的人不要轻举妄动。指脱困后要先加强自身实力,而不要急于报仇。要革鼎振兴,兵强马壮后再采取行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用三年的时间才平定了叛乱,耗资靡费也,国力疲惫不堪。所以才有后面的小人勿用,国库虚空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用兵。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又3年,根据竹书纪年,文王释放后的第四年被商纣王加封为王,获得代商王征伐的权力,这期间宗周连年征伐,重要事件是三年伐崇。
    繻,彩色的丝织品。袽,烂衣服或破旧棉絮。
    漂亮的外套里面穿的是破旧的内衣,这个时候宗周的境况大有好转,但文王依然时刻保持警戒、自我惕励不放任,提醒自己任重道远。
    荣不忘耻,富不忘贫,安不忘危也。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居安思危。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征伐后的恢复时期,相当于渐卦。
    杀牛,是隆重地用牛羊豕三牲作为祭品。禴祭,殷春祭名,四时祭之省者,以诚心祷告,不用牲祭。东邻,指殷人。西邻,指周人。
    殷纣作恶多端,即使杀牛盛祭,也不如文王平时仁德爱民、造福乡土,仅以简单朴素的祭祀更能受到上天实在的保佑。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得时,符合时义,顺乎民心也。
    实在的受到上帝的护佑,自然是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了。
    上六:濡其首,厉。
    失利时期,相当于巽、涣、中孚期间,也可看做是文王的临终教诲。
    濡,沾湿,润泽。狐狸的头淹没在水里,情况越来越危急,弄不好就一命呜呼了。
    狐狸于初九时的不慎还仅仅是弄湿尾巴,但此时如果不慎,就是掉脑袋了,将功亏一篑。所以即使到最后也不能放松警惕,还是要小心行事。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头浸没在水里,这样怎么能坚持久呢?把自己置身险地,是为不智也。
    难点提要: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这句话也是认识不一,一致的地方是大都认为“繻有衣袽”是用破布棉絮堵塞船缝,以防止漏水。
    我们看爻辞,并没有提到主人公是坐船过河,并且,繻是细密的丝织品,袽是破旧棉絮,两者成为鲜明的对比,也没有破棉絮堵船缝的含义。
    其实“繻有衣袽”这句话直译就可以了,并不难解。这是说漂亮衣服的外表下,是用破旧棉絮填充的,形容其俭而不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