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王阳明和中国的私学传统(1)

1508年,王阳明以一介书生和待罪之身,贬官来到贵州龙场。在贵州的两年多,他素位而行、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结果龙场悟道,创建阳明“心学”,成为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伟大人物。 
    哈佛大学教授、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说:“500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几百年来中国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社会变革家多受王阳明的影响:李贽、黄宗羲、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 
    王阳明的思想对近代日本、韩国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有人请教日本明治时期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成功之道,东乡平八郎让那人看自己的衣带,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伏首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着名的思想家、军事家。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东亚启蒙运动的先导。以书生带兵,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是中国儒家圣贤“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的人物。但毫无疑问的,王阳明一生最重视、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的是教育。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勤勉的好老师。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明代的教育从程朱理学的科举枷锁下解放出来,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大儒王阳明》一书作者周月亮这样评价:“近代中国每当应变乏术的时候都会想起王阳明。”在中国教育改革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重新寻找王学的精神,一定让我们今天的老师受益。
    龙场悟道之前 
    王阳明,名守仁,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晋王羲之之后,父亲王华是当朝状元,家族显赫。 
    王阳明从小就是一盏省油的灯。活泼好动,喜欢别出心裁,做恶作剧。12岁读私塾,不好好读书,经常偷跑出去和一群孩子玩耍。他做孩子王,自制大小军旗居中调度,左旋右转,就像将军在指挥战斗一样。老师责备他不务正业,他反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反驳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学为君子,学为圣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主题,是中国几千年品格教育的内容。科举登第只是谋取个人荣华富贵。王阳明在12岁就有这等认识! 
    17岁那年,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朱熹说“格物致知”,他和一位姓钱的朋友决定按着朱熹的“格物”说来下手格竹子。他们从早到晚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庭前的竹子,竭心尽力地来推究竹子中存在的道理。既然朱熹说一草一木皆含至理,他们便来直接验证。到了第三天,朋友辛劳生病,王阳明还笑他不中用。但是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因为心力交瘁,病倒了。 
    18岁他带着新婚夫人回老家余姚。路过江西上饶,拜访当时的著名学者娄谅。娄谅认为当时的官学“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勉励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深以为然,乃广读经史,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24岁之前,他先后两次会试不第,于是开始深入佛老,谈养生,有遁世入山之意。 
    28岁中进士。33岁主考山东乡试,他感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讲学以立志成圣为宗旨。 
    明代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都必须背诵朱熹的《四书集注》,苦练八股文。学风极其沉闷、守旧。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是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一旦涉及个人利益就缺乏经世致用的能力和心志。 
    吾性自足与知行合一 
    如果王阳明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他会是一个正直的官员。而由于做官不能施展他的抱负,他还是一个教师,一个利用业余时间私人办学、传道授业的教师。但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降大灾难与他。 
    1506年,王阳明36岁。明武宗正德即位,宦官刘瑾弄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人上书,要求皇帝罢免刘瑾,被抓捕入狱。王阳明仗义执言,于这一年11月被关进东厂监狱。在朝堂上扒光裤子重打40大棒后,发配贵州龙场驿。 
    龙场驿就是今天贵州贵阳西北四十里的修文,处万山环抱之中,荆棘丛生,瘴气流行。那时的龙场是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是汉族人谈虎色变的蛮夷之地。刘瑾把王阳明发配到这里,目的就是你不去,抗旨是死;你敢去,那里的环境也会让你死! 
    王阳明是真的不想去。他也起过自杀的念头。朋友劝告他:你当然可以一死了之,你的父亲、你的家人怎么办? 
    到了龙场,因为是钦犯,没有地方给他住。他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一个洞口旁搭了一个草棚子栖身。春天断粮了,他只能四处挖野菜充饥,并拿起锄头,种起庄稼来。家里派来伺候他的仆人面带饥色,脸露怨气,他不仅要为他们做饭洗衣,还要为他们讲笑话、唱诗歌、鼓励他们。 
    他本来是朝廷命官,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沦落至此。连书都没有两本。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王阳明总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