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2)

 (二)早期儒学的经典  
    大家知道,儒家经典为“六经”。经学史上常用以下两条材料指陈“六经”的原始出处,一是《庄子·天运篇》记孔子对老聃之言:“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二是《礼记·经解篇》,篇中依次论列《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化功效,虽未迳称此六书为经,然既以“经解”名篇,似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  
    上述两条材料,一条明言“六经”,一条隐言“六经”,但学者于此总未能心安,原因在于,对《庄子·天运篇》以及《礼记·经解篇》的年代问题不能确切考订。庄子“寓言十九”,其说未必可信;其书中各篇亦未必皆其自著。南宋黄震说:“‘六经’之名始于汉,《庄子》书称‘六经’,未尽出庄子也。”(《黄氏日抄》卷五五)近代学者罗根泽撰《庄子外篇探源》,认为《天运篇》是汉初作品。《庄子·天运篇》或系晚出,但亦不足证明先秦一定不能出现“六经”字样。  
    《郭店楚墓竹简》中提供了两条新资料,对解决上述问题会有一定的帮助。  
    1、《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恃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者也;……者也。”  
    2、《郭店楚墓竹简·六德》说:“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各行其职而亡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考古学界确定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学术界亦认为墓中资料当在孟子之前。上述两条材料中都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者相提并论(其中第一条材料略残,可推知是讲《书》),虽未明言为“六经”,说明在孟子之前的年代,这六种书的内容已经为孔门儒者所研习了。其中第二条材料尤显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如下意义:第一、六经虽为体裁很不同的六种书,但还是有其共同的思想倾向,即都重视夫妇、父子、君臣的伦常关系。第二、可以印证先秦原本有《乐经》的看法。六经中的《乐经》至汉代失传,对此,历史上曾有两种解释:古文经学认为《乐经》毁于秦火;今文经学认为乐本无文字,不过是与《诗》、礼相配合的乐曲。在我们看来,乐只有乐曲而无文字,是不可思议的;今《礼记》中的《乐记》应是解释《乐经》的说记,《乐》若无经文,又如何有“记”?而从上面的第二条材料看,若乐仅是乐曲,如何从中来“观”夫妇、父子、君臣的伦常关系?由此看来,古文经学认为先秦原本有《乐经》的看法可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由上可知,在孔子之後儒家学者已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研习科目;加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已多有立“经”之事,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即使《庄子·天运篇》关于“六经”的说法不足据,“六经”之名实已呼之欲出。关于《尚书》原典,先秦的儒家学者喜欢援引《诗》、《书》,《书》即《尚书》,《尚书》到底有多少篇?《尚书》纬《睿机 今》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去三千一百二十篇。”纬书之说,谬悠难信。而《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孔子定《书》百篇之数,亦不可深信。惟《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我们可以相信,《尚书》绝不仅仅只是二十九篇,在此之外,至少还有数十篇,只是篇名与内容为何,我们已不得而知。 
    简本《缁衣》除了引用孔子的话之外,例皆引用《诗》、《书》之语,其中引《尹诰》一次;《君牙》一次;《吕刑》三次;《君陈》二次;《祭公之顾命》一次;《康诰》一次;《君 》一次。这些篇名及其中的内容无疑都是《尚书》原典的内容。下面就其中的内容作些分析,以便从中捕捉《尚书》原典的信息。  
    一、《祭公》篇或称《祭公之顾命》篇,不见于传世本今、古文尚书,而见于《逸周书》。《尚书》本可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按《缁衣》引书之例,推测《祭公之顾命》应属《尚书》中的周书部分。祭公,字谋父,为周公之孙,周穆王时以老臣当国,此篇是祭公将死时告诫穆王之辞,是一篇重要的政治文献,原是列于《尚书》诸篇之中的。那为什么历代学者有这样大的失误,不把《祭公之顾命》作为《尚书》的内容呢?这是因为传世本的《礼记·缁衣篇》误将“祭公之顾命”的“祭”隶定为“叶”,变成了“叶公之顾命”,自郑玄至孔颖达皆因错就错,以“叶”为本字,误注为叶公子高。叶公子高是春秋末期人,这样不仅时代相差太远,人物的份量也远远不够了。因此也就不会有人去想这可能是《尚书》原典的内容。  
    二、以《缁衣》引书之例,《尚书》原典中有《尹诰》一篇。简本《缁衣》引《尹诰》云:“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尹诰》原是《尚书》原典的一篇,应是伊尹告太甲之言。但传世本《礼记·缁衣》将“诰”误为“吉”字,这样就好象是一位姓尹名吉的人所讲的话。大约汉人发现古文尚书,其中有《尹诰》一篇,当时可能无篇题,汉人见其中有“咸有一德”之语,遂用以名篇。后此篇失传,造作伪古文尚书者,便从传世《缁衣》中抄撮“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之语,敷衍成篇。这就是伪古文尚书的《咸有一德》篇。不知《尚书》原典中“咸有一德”出自《尹诰》中。汉儒已误,造作伪古文尚书误信其说而造假,正好露出造假的破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