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哲学术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4)

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时代,中国哲学与外来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交流互动节奏也明显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又一次大规模的外来术语的译介引入即将进入“正在进行时”。因为从学理上来看,要研究外来的哲学,就必须使用它本有的语言和术语系统;要吸收借鉴外来的哲学思想,也必须同时译介引入相应的哲学术语。历史告诉我们,“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讲一学,治一艺,则非增新语不可。”[29]“故我国学术而欲进步乎,则虽在闭关独立之时代犹不得不造新名,况西洋之学术骎骎而入中国,则言语之不足用,固自然之势也。”[30]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对外来哲学术语的译介引入应持积极的态度,如果态度不积极,可能会影响与外来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贻误中国哲学发展的契机。然而,外来哲学术语的译介和引入是个相当复杂的互动过程,非简单的语词翻译问题,因此对外来哲学术语的译介引入还应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如果态度不慎重,可能会瓦解中国哲学本身的规定性,从而使中国哲学成为“外来哲学在中国”。因为外来术语只有与中国的固有学术实现有机的结合,才能被中国哲学所接纳和吸收。 
    总之,面对又一次将要“正在进行时”的大规律的外来哲学术语的译介,前文所述之五种史学来源,可为我们汲取各方面哲学思想及其术语提供一个宽阔的视野;前文所述之五种语言文字学来源,可为我们译介引入外来哲学术语提供技术层面的参照。衷心地希望,在当今中外哲学之互动中,中国哲学能够在汲纳外来新术语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和术语更丰富,从而推进与强势外来哲学的平等对话和良性互动。
    (作者:程志华 )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13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14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37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38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38页。
    [6]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即持此说。参阅张立文主编、蔡方鹿等著《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7]即今伊朗。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207页。
    [9]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7页。
    [10]十九世纪中期,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掀起学习西方的运动。
    [11]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7页。
    [12]“唯心”一词在此前已由佛教传入中国学术界。
    [13]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5页。
    [14]慧皎:《高僧传·竺法雅》。
    [15]汤用彤:《汤用彤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41-142页。
    [16]参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01页。
    [17]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上卷,(香港)文文出版社,1972年,第287页。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04页。
    [19]严复:《严复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319-1320页。
    [20]严复:《严复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320页。
    [21]比如:《五灯会元·卷第二·圭峰宗密禅师》:“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
    [22]《易经·革卦·彖传》。
    [2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第217页。
    [24]《宋史·王安石等传》。
    [25]英国人福西特(H.Fawcett,1833-1884年)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以《富国策》为名翻译出版《政治经济学提要》。
    [26]严复在译著《原富》(亚当·斯密著)中译“经济学”为“计学”,参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第5-6页。
    [28]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6页。
    [29]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6-387页。
    [30]王国维:《王国维论学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87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