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的理想中有没有民主自由(2)


    分封的本质
    西周封建社会真的是理想世界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稍有中国上古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西周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来分别亲疏远近的,这也正是西周封建制的基础。因此,这种有中国上古特色的封建制与欧洲封建制是存在根本差异的。依照宗法制原则,西周封建制是典型的‘家天下’,据相关史籍记载,西周封建的诸侯以王室子弟为主,异姓被封建者很少。换言之,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
    杨阳认为,这种局面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据估算,西周初年,周族人口大致有七八万,被征服地区人口约为100万至200万。这些人口分布在北到永定河,南到淮河,西到陕甘,东到大海的广袤区域里。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使得土地供给看起来几乎是无限的,这就为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制的长期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人力严重不足,也决定了西周对疆域内的开发和控制都只能是点状式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只能建立起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依靠对宗法这一古老制度的信仰和理解,获得最终形式上的统一。
    封建制所建立的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利结构,杨阳说“依照宗法原则建立起的封建制,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也不可能仅到‘封国’这一层次而终止,它是动态的,除了继承父亲爵位的嫡长子之外,天子的儿子封为诸侯,诸侯的儿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之下是士,持续不断的‘封建’过程,注定要成为贯穿于王朝始终的政治举措。”
    这种封建之后的体系是什么样的?杨阳说:“如果从外往里看,诸侯的‘封国’被看作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治理单元,那么这个大单元之内,还套着若干的小单元,这是被称为卿大夫的贵族们‘家’,而这些相对较大的‘家’内,又存在着更多的更小的‘家’。如果从上往下看,这就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利结构。”
    在杨阳看来,这必然会无以为继,他说:“持续不断而又存在于不同层次的封建,需要源源不断的土地供应作为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旦土地资源紧张乃至枯竭,封建制便难以维系。春秋后期,西周的封建制之所以逐步走向瓦解,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此。秦以后,也不是没有王朝试图恢复分封制,也曾试图再现西周封建制,但反而导致了持续不断的动乱。”
    重新回顾西周社会的形成的崩塌,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延伸阅读
    封建制
    古代的帝王将自己开拓的疆土,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让他们在分封的疆土上建立诸侯国,也称“封土建国”,并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兴于周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封建制,替之以郡县制。
    经典诵读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
    贼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也。《孟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