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2)

其二,谦让不争。在现实中,人们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争执之事也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形应如何处理,在道家看来,应该谦让不争。要实现不争,对统治者来说,需要做到“不尚贤”;对一般人来说,需效法水之德,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需要指出的是,道家讲的“不争”不是单纯的消极退让,而是基于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而提出来的。正像《道德经》所指出的:“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即是说,愈能“为人”、“与人”,就愈能使自己精神愉快,可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反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则会损害别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因而会带来种种烦恼和心理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吸收道家哲学中的不争智慧,以协调人我关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 
    其三,守静弃躁。人之心理健康与否,在道家看来则表现为静、躁的不同。具体说就是,心理健康者属静,其不健康者则为躁。如何做到“静”,《道德经》言要“归根”,即:“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其实,所谓归根就是回归到原处的状态,即“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要做到这一点,用《道德经》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无知无欲”,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对无知、无欲两点,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无知,因为欲从知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无知”“无欲”和他主张的“无为”一样,并非是“不知”、“不欲”,而是“无所知而知”,“无所欲而欲”,体现的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态度。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对于儒、道两家而言,佛家哲学属外来思想。佛教自汉明帝时人中国来,历500年,经无数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至隋唐时达于全盛。尤为重者,西土佛教既经消化,已然成为中国思想之组成部分,即中国佛教,其中学派林立,各有特色,且富深刻之哲学思想。佛家哲学集于大藏经,渊奥难识,非有上等根器则难理会。其中,中国僧众参禅、理佛之法门于今之心理调整颇多助益。 
    大藏经凡八千卷,佛法万端皆蕴其中。若以片语括之,即为“无我”。前辈学者梁启超先生尝言:“佛说法五十年,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无我’。""(z7又言:“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话包括他吗?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无我、我所。’再省略答两个字:‘无我。’因为‘我’既无,‘我所’不消说也无了。”。[3]我们甚匙斯言,原始佛教(小乘佛教)三法印有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梁寂静。”可知佛门万法,皆主“无我”。然对于佛法中讲的“无我”,一般要从这样两个角度加以理会:其一是“学”,其二是“证”。前者是从学理角度说明“我”之为无,后者则从实践角度证悟“我”之存在。在此,我们仅从“学”之方面解释我之不存在。 
    照常理言之,说我之不存在实不可思议。我之感知,实实在在;我之情慷,真真切切……而且,言我之不存在亦违逻辑,我既不存在,如何言之。然而,佛家哲学所讲无我是就本体论言。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纠正世人之妄解,具体说就是以佛家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佛家所说“五蕴皆空”(蕴,亦称阴,积聚之意)即心理活动之五种表象,具体说就是色、受、想、行、识。对于此五蕴,可以作简单训释:色,为“有客观性事物”或“物质物态”(感觉之客观化);受,为“感觉”;想,为“记忆”;行,为“作意及行为”;识,即“心理活动之统一状态”。 
    佛家认为,这五蕴皆非实存。《成实论》有云:“五阴中,我心名为‘身见’,实无我故。说缘五阴,五阴名身,于中生见,名为身见。于无我中而取我相,故名为见。”即是说,此五种心理活动不过是一种错觉。何以言之,Kl}l}}正理论》(卷三)中的一段话可拿来说明:“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如世间聚,我非实有。”《成实论》(卷十)中讲:“是五阴空,如幻如炎,相续生故。”即是说,现实人所得不过是现象的波波相续,并非事物实体。就像以前放映电影,看似人物在活动,其实不过是无数胶片之集合。正像梁启超先生所总结的,“所谓人生,所谓宇宙,只是事情和事情的交互,状态和状态的衔接,虽生随住,随变随灭,便是五蕴皆空的道理,也便是无我的道理”fa7。佛家认为,世间万象,其性本空,常人却以为有,实为假有。因常人不明“假有性空”之理,误将五蕴相续状态视之为我,于是产生我见,进而生我痴、我慢、我爱,无量苦恼接踵而至。然而,一旦了悟佛法无我之理,则会脱离无常、苦恼之状,归至清净、安逸之涅梁境界。 
    精深博大的中国哲学,涵蕴着阂富而渊奥的修身学说。这些实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值得我们去发掘,去领会,去光大。作为今人而言,只要能对其作悉心及恰当的理解,定可远离苦恼,快乐永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