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钱文忠读经典:独特的启蒙(4)

后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读的书也比过去多了,就了解到研究儒家传统学问的经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问。纵观两千多年的经学史,大儒名家层出不穷,学派学说百家争艳。但是却也正因为如此,经学史上的很多问题,有些是非常根本性的问题,比如经学史所要研究的经典究竟包括哪些?这些经典的产生、传承、分合、演变究竟是什么样子?至今仍然在争论当中,看不到学术界会在近期形成一致意见的任何希望。 
    从历史上看,四书什么时候才成为中国读书人人人必读的,也就是对中国读书人精神世界产生过无法逃避的最为深刻影响的,到底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因为四书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功令,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必须读四书,而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不是在汉族的统治时期,而是在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从元朝开始四书被选为科举的功令。那么读书人为了科举,为了十年寒窗一旦搏得功名,他必须去把四书滚瓜烂熟地记诵下来。一直到很不久以前,我的老师是季羡林先生,今年已经97高寿了,在他再上一辈的老师里边,比如陈寅格先生,是十三经基本都能背诵,不光是背诵本文,连注和疏都能背出来,我的很多长辈再长的古籍都能背诵,有的还能倒背。所谓倒背如流不是一句空泛的形容的一句空话,是真的有很多老学者是倒背的,把整个一部经书倒过去背,再正过来背。老一辈的很多著名学者,有的学者我还有幸听过他们的课,都患有很严重的口吃病,他们是非常著名的学者,但是并不是非常好的教师,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法讲课,在课堂上他们是严重的口吃。
    我问过几个老先生,其中也包括我家里的长辈,是从小被打的。小时候当然家里都很宠爱他,但是为了让他背经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抱在一个椅子上,看着贴在书柜上的,长辈或者老师会把经典的句子用比较大的字抄在一个长条的宣纸上,贴在书柜上,让孩子站在这里看着它背,背不出来打。过去的学校门口经常贴着一张条子,叫溺爱免送,这是规矩,你太溺爱你的子女,就不要送来读书,即使在家庭的私塾里面也是这样背的。所以好多老先生从小年时候就开始背经书,但是因为背不出,怕被打,从小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口吃,很严重的口吃病,很多著名学者都是这样。 
    那么从四书被选为科举的功令以后,当然它对中国的文化史也好,对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史也好,就产生了无法抹去的影响。它影响之深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的。《论语》和《孟子》大家比较熟悉,而恰恰《大学》和《中庸》,原来排在它前面的两部非常简短的经典,大家可能会感觉比较生疏。《大学》和《中庸》原本只不过是《礼记》,也就是五经里的一种,《礼记》的两篇文章而已,并没有特别尊崇的地位。《中庸》在汉代已经出现了单行本,也就是从《礼记》里边抽出来的,单独抄写单独印本,有单独本。而且历来相传《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这个历来就有这个说法。至于排在四书第一的《大学》,情况就很有意思了,《大学》也是《礼记》的一篇,但是宋朝以前不仅没有什么单行本,它都是搁在《礼记》里头的,不单独称其为一部书;而且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一直到宋朝以前,一直到了司马光时候,才开始出现单行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