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关于中国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8)

八、「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
    我一向不喜欢神神怪怪的东西!我的原则接近孔老夫子所讲的「敬鬼神而远之」。孔老夫子有没有鬼神的观念?有啊!要不然他怎么会讲:「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充分体现从以前巫祝传统转成道德理性的传统,这是一种转化。这可以与我们刚才所讨论的衔接起来。所以说孔子没有鬼神的观念是错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子贡听不懂,非孔老夫子不言性与天道。我们不能把《论语》讲得太简单,它其实是很深厚的。孔老夫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易传》不是孔老夫子所写的,但他一定拿《易经》来当教材讲过,然后一代传一代,后出转精,到后来你看《易系辞传》是那么美的文字!它的文体当然不是孔老夫子那时代的文体,很显然地是到战国时候的文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排比得非常简洁有力,又有韵味,非常好!我们不能太简单化去看孔子,要对道理有所理解。像《庄子》这部书,它当然是整个庄学累积而成,庄子及其后学累积而成。但是很可能庄子那个年代已开始有私人著述了,所以《庄子》主要的部份是庄子自己写的。《孟子》还不是,《孟子》还是学生的记录。而到底《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分法一定那么整齐吗?这很难说。这背后有一套判教的观念,有一套分判的观念。任何一个理解跟诠释,它都有一个立足点;这也就是当我们去理解任何一个存在的事物的时候,都有它的「视点」(perspectives)。
    所以「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由这个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