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神灭论》(2)


    [附]《不真空论》今译
    一切虚无,没有实体,这是般若深远的神妙宗旨,是万物的最高原则。如果不具有圣人超越的理解,怎能对有和无有深入的体会?因此,圣人以超人的智慧探究无限的领域,而不受任何障碍,[圣人]尽量接触外界,而外界的形象局限不了他的认识,[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难道不是由于他把万物看做本来就是虚无的,因而他的精神才不受外物的干扰吗?因此,圣人用真理去对待事物,就不会有所滞碍;从统一的原则观察万物的变化,就不会与外界发生抵触。不会有所滞碍,所以能透过复杂的现象达到纯一的真理;不与外界发生抵触,所以能泯除外界的差别。这样,世界万物虽表现差别,这种差别[是人加给他们的] 不是万物自己本来具有的。[既然]万物自身本不具有差别,可见现象不真实。现象既不真实,所以现象不是[真实的]现象。
    那么[现在说]客观和主观、是和非都是一个根源,其深奥微妙,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近来的谈论,对于佛教空宗学说,经常存在着分歧。从不同的观点对待一个问题,那还有什么可以取得一致的地方呢?所以多种学说纷纷出现,而认识无法取得一致。为什么?
    “心无”这一派,他们只是主观方面排除万物对心的干扰,但没有否认万物的存在。这一派的优点在于使心神安静(不受外物的干扰),错误在于没有取消外界的存在。
    “即色”这一派,论证物质不是自己形成的,所以它不是物质的。所谓物质,由于方便才把它看做物质的,何尝是把事物赋予物质性才算是物质呢?这一派只是说明了物质不是自己形成的,还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来就是非物质性的。
    “本无”这一派 偏重在“无”,从理论上抬高“无”的地位。所以[它]否论事物的有,[认为]有离不开无;否认事物的无,[认为]无也离不开无。探究[圣人]立教的本意,不过是告诉人们,非有不是真有;非无,不是真无罢了。为什么一定说非有,就是没有这个“有”,非无,就是没有那个“无”?这乃是好无的言论,哪里算得上符合事实,符合事物实际情况呢?用物的名强加给物,那么凡是被指名的,都可被称为物;用物的名加给非物,那么它虽然被加上物之名,而实际上不是物。因此,物不是由于它有了物之名就符合于它的实;物之名也不是它加给了物它就是真实的。那么,真理乃是超然于名称概念之外的,哪里是文字、语言所能说得清楚的呢?
    但是,[我]不能沉默,姑且说几句来论证有无的关系。试作以下的议论:《大智度论》说, 诸法既不是固定的形相;也不是非固定的形相。《中论》说,  所以说诸法既不是有又不是无, 因为这里说的是最后的真理 (第一真谛)。我们探究不有不无,难道是说把万物从世界上清除掉,把耳目感官封闭起来.把世界看成空荡荡的,这样然后才算是体现了最后的真理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是说顺应外物而不摒弃它,而外物也不会和我们的认识抵触;不脱离假相又不脱离真实,所以本性就不会有所丧失。本性不会丧失,所以虽然是无,它又是有;外物与认识不抵触,所以虽然是有,而又是无。虽然是有而又是无,这就是所谓“非有”;虽然是无而又是有,这就是所谓“非无”。这样,就不是说没有外物,[只不过是]外物不是真实的罢了。外物不是真实的,那么何从给物强加以物之名呢?所以佛经说:“物质[之作为物质]其本质就是不实在(空)的,并不是物质毁灭后,物质才是空的。”由此可见圣人对于物的态度,是认为物本来是不实在的,哪里要机械地把世界分割为有无,然后才贯彻空无的原理呢?
    因此,[《维摩经》]有患病不是真病的说法,《超日明三味经》中有四大(地、水、火、风)是虚幻的说法。尽管佛经的词句不同,其原则是一样的。所以《放光般若经》说,从真理的观点出发,没有所谓各个修炼的阶段和成就;如果从世俗的见解出发,就有所谓各个修炼的阶段和成就。有所成就是无所成就的假号,无所成就是有所成就的真名。因为是真名,所以虽真实,而非有;假号,所以虽虚假,而非无。因此,说[它是]真,却未尝实有,说[它是]假,却未尝空无。两种说法虽然不同,它们的道理并没有差别。所以佛经说:真理与世俗见解,能说它们有差别吗?答曰,没有差别。这是佛经通过[佛教]真理以阐明非有;又通过世俗见解(俗谛)以阐明非无的道理。哪里可以说有[真谛、俗谛]两种观点,便认为道理也有两种呢?
    那么,万物究竟有它所以不存在的一方面,也有它所以不是不存在的一方面。[万物]有它所以不存在的一方面,所以[它]虽然存在,而不[能认为]存在;[万物]有它所以不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所以[它]虽然不存在,而不[能认为]不存在。[万物]虽然是无,而又不是无,[因为这里所谓]无不是绝对的虚空;[万物]虽然是有,而又不是有,[因为这里所谓]有不是真正的有。如果说,有不就是真实,无不是消除形迹,那么有和无不同的称谓,它的最终归宿是一样的。
    所以童子慨叹说:“说法不是有也不是无,只是由于因缘的原故,诸法才产生。”《璎珞经》说:“所谓转法轮,既不是有法轮在转,也不是没有法轮在转,而是说转就是不转。”这是许多经典的深奥的宗旨。
    为什么?如果说物是空无的,那么,[相信世界是空无的]邪说就不是错误的了;如果说物是实有的,那么,[相信世界是]永恒不变的错误学说就可以算作正确的了。正是由于物不是空无的,所以[我们认为主张空无的]邪说是错误的;正是由于物不是实在的,所以[我们认为主张永恒不变的]邪说没有得到真理。那么,[只有认为事物]非有、非无的观点才真是真理。所以《道行经》说:“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中论》说,物从因缘产生的,所以不能说它是有;它又是由缘而起,所以不能说它是无。按照真理,就是如此的。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有,如果是真有,[那么]有应当永远是有,哪里等待条件然后才有有?也正如真正的无,无应当是永远是无,哪里等待条件而后才成为无?如果说有不能自己构成有,须要有一定条件[而后构成有],可知有(存在)不是真正的有(存在)。有不是真正的有,虽然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有。[所谓世界]不是无,[因为只有]湛然不动,才可以叫做无。万物如果是无,就不应有万物的发生,有万物的发生,就不是无,万物既是由条件构成,所以不是无。
    所以《大智度论》说: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所以应当说有;一切诸法,一切因缘,所以不应有;一切无法,一切因缘,所以应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缘,所以不应有。探求这些有和无的言论,哪里只是相反呢?
    如果认为世界万物是有,就不应说世界万物是无;若认为世界万物是无,就不应说世界万物是有。 [实际上] 说世界万物是有, 为的是通过有, 以表示[世界万物]不是空无;[为的是]通过无,以表明[世界万物]的非有。这是一回事的两种说法,字句上似乎有所不同。如果理解这个说法的相同部分,那就所有差异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相同的。那么,一切的事物真能有它所以不有(存在)的根据,不能说它是有的;同时又有它所不无的根据,不能说它是无的。为什么?[因为]如果说它是有,有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说它是无,事物却已出现。事物既已出现,不就是无,只是它不是真实的,不是实有罢了。那么,不真空的原理现在可以明白了。
    所以《放光》说:诸法是假的称号,不是真实的。譬如幻化人,不是没有幻化人这回事,而是说幻化人不是真实的人罢了。那么,从物的概念(名)去认识物,物没有和名相当的实。从物去认识名,名只能得无物的结果。物没有相当于它的概念(名)的实际东西,可见它不是[名的]物;名(概念)只能得到无物的结果,可见它不是[物的]名。因此,名不和它的实相当,实也不和它的名相当。名实既互不相当,哪里还有所谓万物?所以,《中论》说:事物没有彼此的分别,只是人们把它当作此,或把它当作彼。同样,人们也可以把此当作彼,把彼当作此。此和彼不能由一个固定的名来决定,而迷惑的人硬要认定它们有区别。而实际上,彼和此本来不能说是有(非有),迷惑的人的见解也不能说是无。既然明白了彼和此是不存在,还有什么事物可以认为是有呢?可见万物不是真实的,[叫做万物]从来就是假的称号。因此,《成具经》有勉强建立“名”的说法,庄子有“指”和“马”的譬喻。这样,深远的言论,哪里不存在?因此圣人所以能通过千种变化,而他不变,经历无数的迷惑而不受其迷惑,正是由于他认识到万物本来是虚幻的,不是把万物说成虚幻它才是虚幻的。
    所以佛经说:世尊,真是奇怪!不变的本体是诸法的依据,不是离开不变的本体另有所谓依据,因为所依据的即是不变的本体。那么,道[离开人们]是辽远的吗?任何一件事物都有道。佛(圣)[离开人们]是辽远的吗?随时体验,都可以显出佛的神妙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