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道德经与现代企业管理之十四:文化篇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义】
    看却看不到它的形象,称之为微,听却听不到它的声音,称之为希,触摸却感觉不到它的形状,称之为夷。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定义它的名字,所以将这种无名的东西统称之为“一”。居于其上的本源是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但它们却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名字去概括它,况且它最终又归于“一”这种无形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没有形态的状态,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只能将其称之为一种朦胧不情,很难描述的东西。我们研究它却无法捕捉到它,但它就在我们周围。
    决定着过去历史的规律,还在决定着现在和未来。由此可知自然之道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道的要义。
    【管理启示】
    人们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往往是从可观察的人、财、物入手的,但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却是不可观察的企业文化。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渗透在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决定着人财物的流动。
    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企业文化往往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企业目的被歪曲成 “利润最大化”,建立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也成了“利润最大化”的工具。真正的企业目的是什么呢?它本质上不是为企业资本的增值,而是为了组成企业的每一个人,资本的增值是为组成企业的每一个人服务的。
    企业是一个资本的集合,这里的资本有财力资本拥有者投入的流动资金,物力资本拥有者投入的设备,人力资本拥有者投入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信息资本拥有者投入的信息,所有这些都汇成了一个资本的洪流,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资本的增值有序地流动着。在以往,企业是为了少数资本投入者服务的,员工只是用来增值的工具。但在现在,管理者投入的管理才能,员工投入的信息、技术、脑力劳动以及体力劳动,都是企业资本组成的一部分,尽管这种比例可能不是太大,但他们和其它资本投入者是平等的,拥有着投入资本同比增值的权力。企业文化的根本就是制度文化,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广大员工享有和其它资本投入者一样的权力、公平的分配,企业文化才能够在企业中真正地形成。
    没有共同的利益就没有共同的文化,确实是这样。要想使企业成为一个围绕统一目标行动的整体,就必须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证。企业文化就是广大员工认可的一种制度,它由管理者执行到企业的每一个人,与这种文化统一的员工不断在企业中产生并发展、壮大,而与这种文化相背的员工不断在竞争中消亡,正是在员工的不断产生与消亡之中,企业文化渗透到组成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心中。有了这种文化,员工就会自觉自愿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努力工作,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有了这种文化,信息就会在这里通畅无阻,企业才会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有了这种文化,管理者就会在竞争的压力下尽心尽力,当它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管理者取而代之,这样企业才不会随着一人兴而兴,一人亡而亡。
    在自然中,微观总是决定宏观。在企业中,同样,微观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