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探析(2)


    二、 《弟子规》关于德育的主要观点 
    《弟子规》继承了“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儒家教育传统,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5]儿童在幼儿时期,尚未在经验与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尚不具备,特别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当然家长要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其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其德育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
    在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子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l、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二)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地处好与他人的关系。入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