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石头剪刀布中的哲学

已近天命之年,但孩提时代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其中最难以令人释怀的便是“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了。当时只道是平常,长大后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才知道在这小小的游戏里面,竟然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与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惊人的相似,写于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关尹子》,记录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故事的主人公是三种小动物,它们之间互相追逐,循环制约,谁也不能例外,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蝍蛆通称蜈蚣(一说蜘蛛)。蛇食青蛙、青蛙食蜈蚣或蜘蛛的事,人所常见。至于蝍蛆食蛇,似乎难以想象。可是在《庄子·说林训》中,竟都有记载。《庄子》中说:“蝍且甘带”,“蝍且”就是蝍蛆,“甘”是吃,“带”就是蛇。《淮南子》中也说:“腾蛇起雾而殆于蝍蛆”。这一说法有无生物学根据,我们姑且不论。但在古人眼里,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确信万事万物都处于相生相克之中。
    原先我以为,两者唯一不同的是,“石头剪刀布”这一人为的游戏需要智慧,这样才能在均等的机会中获得胜利,而“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纯粹是生态的平衡,并无多大玄机。因为即使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天敌”,小小的蜈蚣或蜘蛛要想战胜凶狠而狡黠的毒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然而看了桐城派古文的后期作家、晚清薛福成的一则短文,自己的信念似乎有了动摇。薛福成曾以自己的亲历写下了蜘蛛与蛇搏斗的全过程,文章不长,读来饶有趣味:“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吸饮)其脑。果腹而去。”薛福成做过清廷的外交官,出使过欧洲各国,眼界和新知胜过同辈官员,大可不必夸饰其文。他希望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能像蜘蛛吃蛇那样,在与列强的搏弈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其拳拳之心固然昭天耀日,然而严酷的现实表明,这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