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清华学堂受惠于“庚款”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03 海南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清华1921级幼年生,入学才一年,中有:何浩若、罗隆基、潘光旦、萨本栋、时昭涵、闻一多、姚崧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长林 百 年 清 华 今年四月,清华大学将迎来自己的百岁华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的校训百年来影响了无数学子。清华诞生于辛亥革命的1911年,她的百年,正与现代中国共生长。清华建立之初,便是在采取美国学制的原则下,奠定通才教育的基础。100年里,清华培养了一大批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才俊。无论是学校自身还是社会共识,更愿意将其百岁华诞视作一个起点,期盼它从此走向更辉煌的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百年。 提起清华大学,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2年2月22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中谈到清华历史时说过:“这所大学恰好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的,目标是为了推动我们两国的关系”。不错,清华大学确实是在美国“支持”下成立的,只不过这种“支持”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 清华学堂受惠于“庚款” 1901年9月7日,清朝政府与11个外国政府,即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签订了非常屈辱的条约《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庚子年),故此款被称作“庚子赔款”。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白银(合2400多万美元),占全部赔款的7.4%。 后来美国政府自认为赔款“原属过多”,主动打算退回一部分庚款,用来培养留美中国学生。加上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也积极活动,最终促成部分庚款回归。先前有人认为部分庚款回归当功归梁诚,显然是高估了梁诚的活动能量。当时中美强弱悬殊,如果美国没有退款之意,仅仅靠梁诚一厢情愿,肯定无法如愿。与虎谋皮,虎若不情愿,注定连根虎毛也谋不到。 清政府虽然原则上不反对将退还的部分庚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但并不赞成全部用于兴学。直隶总督袁世凯就曾建议用庚款兴办路矿,获利之后再做兴学打算。清政府希望用此款项开发东三省,以抵御俄、日两国侵吞。而美国则试图“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坚持兴学本意。清政府讨价无果,除了屈从,别无选择。为确保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基金,避免清政府将部分退款改做他用,美国采用了一套繁琐的“先赔后退”方式来保证“专款专用”。 于是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就应运而生了。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年)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至今犹悬于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留美预备生。学制为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学生主要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毕业后公费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尚有不小距离。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正因为清华学校具有“国耻纪念碑”这样一个背景,故清华人在总结清华精神时,总不忘把“知耻而后勇”排在首位。 清华国学研究院尽管存在时间并不长,却它在短短4年内汇聚了世界一流的大师级人物,培养造就了整整一代的国学人才,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感叹不已。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联合大学,一度落脚于湖南长沙,后奉命西迁云南昆明,被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教学、生活条件皆简陋不堪,但师生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学习热情不减反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演绎民国教育史上的一部传奇。李政道、杨振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抗战胜利,清华师生于1946年夏秋分批回到北平清华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法三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学校由综合大学改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次调整,清华大学虽然对全国高等教育贡献不小,毕竟自己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进入新时期以来,清华开始陆续恢复文理各科,迄今为止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只是有的学科已中断半个多世纪,欲现昔日辉煌,任重道远。 2010年3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14所,其中10所来自美国,3所来自欧洲,唯一上榜的亚洲大学校园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上榜“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可见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园文化是灵魂,而建筑与景观恰恰是文化的载体”。 清华校园所以美丽,首屈一指是“地利”。清华园作为古典园林,林木俊秀,河水蜿蜒,小溪湖泊,勾连有致。环境得天独厚;加上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匠心独运,“人和”殊为难得。1916年,墨菲受聘为清华进行校园总体规划,设计了早期清华学堂的4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皆采用西式风格,并为学校日后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2001年,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清华第一楼” 说到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不能不首先说到“百年清华第一楼”———清华学堂。清华学堂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带有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整体呈“L”形,总建筑面积约4560平方米。如今城市地标性建筑,多半非“高”即“大”,而在清华园内,楼不在高,有史则名。清华学堂为当时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虽然高仅两层,但因后来的“四大建筑”尚未落成,清华学堂自然是鹤立鸡群。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竺可桢、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源、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梁思成等,都在清华学堂学习生活过。可惜的是,2010年11月13日凌晨,清华学堂修缮工地突然起火,学堂砖石结构虽未受到影响,但其内部木结构基本被毁,东半部房顶完全被烧。清华学子痛心疾首,国人闻讯惊讶不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榕认为:清华学堂在清华的主校区,也就是围绕从二校门贯穿大礼堂的中轴线这一带,是仿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的格局建造的。清华校园的主校区也是一个三合院格局,向南敞开,Murphy(墨菲)将雄踞中轴线的主体建筑由弗吉尼亚大学的主图书馆改为更富民主意识的大礼堂。大礼堂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它既有希腊神殿的山花,又有古罗马的拱券和穹顶,带有很强的折衷主义痕迹。 清华大学主楼是上个世纪60年代清华建筑的代表,由关肇邺院士主持设计。设计之初,完全学习了莫斯科大学主楼的建筑风格,楼顶上原有很多巍峨壮观的高塔,但开始建设时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凋敝,又赶上中苏关系破裂,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原方案都难以为继,因此原定的高度被砍掉,原设计的群塔屋顶被推成了平头,比例尴尬,形式怪异。直到2001年清华90周年校庆,关肇邺又设计加高了两层,主楼原来“缩脖儿”的形象才得到改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当代清华建筑里程碑式的作品,其设计者也是关肇邺,新馆面积是老馆的四倍,关肇邺天才地将新馆的主入口隐于围合的院落之内,并通过一系列削减体量的巧妙手法谦逊地将新老建筑融于一体,堪称旧建筑改扩建的经典杰作。 1990年代后清华新建的校园东区,外墙材料以白面砖为主,与清华老校区形成鲜明对比,两个区域风格很不统一。学生们私下称之为“白区”和“红区”。朱镕基总理在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时来清华做报告,批评新校区弄丢了清华的灵魂。而现在新建的清华科技园,几个大体量高楼挤在那儿,纯粹是赤裸裸追逐商业利润的产物,多少年以后注定会成为清华耻辱的建筑痕迹(详见《与周榕逛清华:你无法忽视的校园建筑》)。 链接 清华的五个时期 史前期(1911年春至1925年春) 这一时期,清华更像一所美国化的学校,培养出了许多日后影响深远的留学生。受惠于庚款,此时清华财力充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世纪(1925年春至1937年夏) 1925年初,清华学校新建“大学部”,开始培养自己的大学生,同年成立“国学研究院”,延聘“四大导师”,招收研究生。1928年,清华正式改制为大学。在梅贻琦等人的努力下,清华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1935年,由清华学生发起的“一二·九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和输送了不少干部。 传奇期(1937年夏至1946年初) 在民族危亡之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延续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薪火,使当时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学术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过渡期(1946年初至1948年底) 抗战结束,清华复员北上,但由于内战,清华难以正常办学。清华历史也由此开始一个根本性的转折。 新时期(1949年至今) 这一时期,对清华的今天和未来都关系至大,影响至深。1949年至1966年夏,清华告别欧美化,学习苏联模式。1952年的“院系调整”、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教育革命”和1964年的“四清运动”,接踵而至的运动使清华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据唐少杰《水木风雨,清华百年》,《二十一世纪》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水木清华 君子之风自千年
- 下一篇:新亚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