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楼宇烈:荀子礼乐论发微(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传统中,一向十分重视礼乐的问题。如孔子在讲到为人时说: 
    "同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
    在回答子路问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个"成人"(完全之人)时又说: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2)这是说,若具有此四人的才能、品德,再以礼乐来夫范之、文师之,使其内在的材德与外在的仪表协调一致,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完人(3)。
    而在讲到为政时则也强调说:
    "……礼乐不同,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4)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乐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述礼乐问题的一位思想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理论的奠基人。在他的传世著作中,除了《礼论》与《乐论》两篇专题论文外,其馀诸篇也几乎没有不论及礼乐问题的。他的礼乐理论,对于以后成为儒家文化基本经典之一的《礼记》一书有很大的影响。《礼记》中的礼乐理论,可以说是以荀子礼乐理论基础,同时融会了孔门后学儒家各派的礼乐观点汇集而成的。
    为什么礼乐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呢?荀子首先论证了礼乐的起源。他在《礼论篇》中开宗明义就说: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义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这是说,礼起源于对于社会人群物质欲求分配的需要。通过礼,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名分,然后按照名分来分配,以满足每个人的物质请求,这就是礼的社会作用。荀子认为,一个社会是不可能绝对平均的。如他说:
    "分均则不遍,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隔者,是义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5)这里,荀子把贫富贵贱的等级,看作天经地义,那是由其时代的局限性决定的。然而其中的阐发的"维齐非齐"的道理,即如何通过合理的差别,使整个社会达到有序而和谐,这还是很值得深思的。
    由此,荀子进一步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胜物,原因即在于人能群居而和一。而人之所以能做到群居和一而不争不乱,关键就在于规定社会每个成员的名分。这也就是荀子反复强调"人之生不能无群","群"不能"无分"的道理。他说: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之谓也。"(6)总而言之,荀子认为,人类如果"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7)。这也就是礼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