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道家视域里的"中西之辨"(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47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刘笑敢:他们立论,最后可能靠上帝。另外一种办法就是靠一个理论的假设,他可以设定一个前提假设,假设本身不是要证明的东西,但后面的推理就非常的严密。最根本出发点,最初的假设反而不去证明,比如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都是论证的前提性假设。 陈鼓应:对,最高的理论系统的最后的保证,是上帝。看上去,中西一个是道,一切都是由道创生的;那么对西方来说,一切都是由上帝来创生的。道或上帝是一切价值的准则,所以看起来是相类似的,但是如果我们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很大的差异性。西方文化有两个特点是十分突出的。一是上帝的绝对权威,神与人之间是创造者与被造物的关系,如同旧约里反映神与人的关系,乃是主奴的关系;第二,西方主流宗教的原罪论,这导源于希腊奥菲派宗教。相形之下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道两家,道家主性“真”;儒家则持“向善说”。儒、道的人性论始终都没有西方那种原罪意识,而中国宗教从殷代开始就出现了“祖宗崇拜”的特殊型态。从甲骨文和铭文中,反映出殷周时期重视孝道的伦理型文化。在殷周文化自然义的天道观和德治思想的人道观交流下,形成中国古代特殊的人文精神,春秋战国诸子的出现,更汇成一股人文思潮。诸子的人文思潮绵延不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西方要到文艺复兴之后才有人文思潮的出现,的确晚于中国千百年之久。 刘笑敢:我想补充一点,陈先生是以道家来跟西方比,但是你把儒家考虑进来,儒家就比较接近西方的宗教。至少比道家更接近一些。他也讲一个绝对的。原来孔子那边没有那么的绝对,到孟子良知开始有些绝对。到了董仲舒的“天”,还是有一点宇宙论色彩,到了宋明,天就是天理。那就是绝对的真理。 陈鼓应:还是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罗素。他一开始就讲人类有三种冲突,人跟自然的冲突,人跟人的冲突,人跟自己的内心的冲突。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是一开始就讲和谐,比如说庄子,讲谦和、仁和、心和。起初都是仁和,包括尚书开始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是道家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讲到宇宙的和谐,天和宇宙的和谐。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天地来的。禀赋了你内心心灵的深处的也是和谐的。天、人关系的中国人这种解读方式,这些东西都包含在绝对的体系里头。 从尼采过渡到庄子,才由道文化进入中国思想的园地里。道文化有什么特点?道的世界观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观,它是主体与客体、天与人、自然与人事形成的整体性思维。而柏拉图哲学和基督教文化都把整体的世界分离、割裂为二,正如怀海德所说的“自然的两橛化”。 在人文思潮的激荡下,文化的孔子和哲学的老子,都在神人关系中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在道文化的影响下,首先老子将道文化赋予自然和无为的精神,他强调了人性的自然、天地的自然,他的无为消解了从天到天子的绝对的权威性,同时也消解了威权意识和偶像主义。老子强调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精神在于任人发挥其自主性、自发性、自为性,和基督教耶和华上帝的“生而有之、长而宰之”形成强烈的对比。 (责任编辑:admin) |